美文网首页
轩窗览书:于天上看见深渊

轩窗览书:于天上看见深渊

作者: 刍耳刍耳 | 来源:发表于2021-09-05 02:28 被阅读0次

    残雪与邓晓芒的对话录,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16.5万字。

    标题来自于鲁迅《野草》: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一次可真是“览”,走马观花忽忽而过。最重要是读不太懂。主要内容是2009年8月兄妹俩长达三天的深度对话实录,还有2010年4月的一次对话录。对话内容正如文章的补充标题“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是关于文学、哲学、审美实践及生发与评价机制的探讨。里边提到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诸多哲学家,也有文学家和其他艺术家,涉及到艺术起源、文学艺术中的矛盾、认识论、审美机制、中西艺术精神、艺术与哲学的肯定与否定、感性与理性等很多概念。因为是对话录,所以有一些重复之处,章节内容的分配也互相交织。读起来虽没那么艰深,却也有些玄乎。

    残雪说他们的对话是一次“拓荒”,确实,很少听到现代作家与哲学家做如此深广的交流。因为邓晓芒在哲学领域的研究,残雪在文学领域的实验(包括创作与理论),各自都秉持着拓荒的姿态与作为。他们把残雪的创作理论命名为“新经典主义文学”或者“新古典主义文学”,在对话中可见缘由。

    有趣的是,能看得出这两人的共同点:自信。残雪说没几个人读懂她的小说,懂她的理论,邓晓芒说有人向他提出的问题太幼稚,很多学者读书太少,没人讨论。谈话时某个人偶尔会走神,敷衍一下,另一人会将其拉回来。

    用了两天多的空闲时间看完,收获是:跟着残雪自信。哈,写作是兴奋的,美的,高兴的,沉浸其中,不要被理论框架所束缚,也不要被道德舆论所左右,只管写下去。

    逻各斯与努斯共体,感性直观要转化为知性直观,在此基础上来建构理性之美。用“努斯”这把火使灵魂充分点燃,依托火与风,又又脱离它们,最终达到自然崇高的艺术自由,而这自由之美,恰恰是理性的呈现。

    有点绕。残雪说艺术有两种沟通方式:人与人,人与自然。后者是高级的。即最高级的艺术,一定是将自我转化为自然,以此重构自己的自然。好比自然存在这种艺术,只有艺术家将主观自我放下(或者作为基础),向自然靠拢,自然才肯将那最高的艺术之美赋予艺术家,由它来发现并呈现。

    这需要“操练”。残雪没说具体方法,我认为是写作后反观,要看看是否新颖,是否被一些教条以及自己的道德束缚,要完全放松那些主观的自我。但我也有疑虑:那怎么还是有分寸呢?分寸本身不就是一种现有的理论吗?

    而邓晓芒认为,自然实际就是人,只不过在人类生产之前自然只是潜在的人,还没有把它隐含着的人发挥出来。后来,自然在人身上意识到了它自己。这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一致。

    他们不赞成“英雄的美感”,认为苦行僧里尔克,还有只同自然对话的荷尔德林,讨厌世俗生活或者不真介入世俗生活,生命力是不够的。

    她讲的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之间的关系,我第一次听说。博尔赫斯也会妒忌,可见大师也超脱不了人性的弱点。不过他真博学,读了一图书馆的书。

    邓晓芒说老子的无不是真正的无,他的无是自然。这不是哲学家所追求的概念的彻底。

    邓说,胡塞尔的哲学史上有四个里程碑:柏拉图,笛卡尔,康德,胡塞尔。亚里士多德那里人性有五个层次:技术,科学,实践智慧,哲学智慧,努斯。东方文化最薄弱的环节是评论,自古以来只有一点品评、品味,没有评论。

    残雪:

    我写《黄泥街》时的情绪是一种大欢乐。

    托马斯•品钦,美国最好的作家。

    卡夫卡《城堡》里“肮脏”的小人物,都是英雄主义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一首歌。

    邓晓芒:

    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他自己认为是批判的,但归根结底是正面的。他写得那么有味,五花八门,世界因此就变得很丰富了。

    结构主义比精神分析更加广阔一些,精神分析学只是从人的性的这个角度来讲,结构主义承认这个性也是一种结构,但是还有社会结构,文化结构,还有更高的人性结构,所以结构主义理论层次更高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轩窗览书:于天上看见深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nd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