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专才』还是『通才』更有竞争力 》一文中讲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文中涉及的主要是在个人生活决策中的应用,我们给出的建议是:
市场已经越来越向细分的方向发展,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再通过和其他专才的分工合作,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但其实“比较优势原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上,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都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推动的。各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分工和交易,各国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美国做科技研发,中国则以制造业主导,将生产力输出到全世界,成为世界工厂,这对美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当然对世界其他各国也都是有利的。
开放的经济体,在交换中都能受益,以低廉的价格买入本国所不擅长产业的商品或服务,同时扩张优势产业的规模,获取更大的利益。很明显,一个国家开放是对本国最有利的方式,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间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起中美中间引发了贸易摩擦,新一轮反全球化风潮渐起,与美国选择的一系列反全球化政策:加税、要求制造业回迁等政策,中国则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宣布将会更加开放。我们了解了“比较优势原理”,就会理解和坚定世界经济体间开放的必然性,全球化是对可以让各方经济体的情况都改善的,贸易战一定会让双方都受损害的。我们经常听一些经济学者说的哪国牌多哪国牌少,不是说双方谁受益更大,而是谁损失更小。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必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就拿本次2500亿美元的加征关税清单为例,“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占了50.2%,我们以机电来说明,假设一个美国工厂进口中国机电需要10万元,美国本地生产的机电需要12万元,通过对中国加税,中国生产的电机变成了12.5万,美国共产便会选择美国本地生产的电机,但这个工厂的成本就提高了2万元,利润被摊薄。而这个成本的提升,甚至可能让很多在亏损边缘的企业直接陷入亏损,这会让更多企业的工人失业,企业为了活下去,会把产品价格提升,那么就提高了美国居民的生活成本,与此同时,美国产品价格提升,在世界市场上就更没有了竞争力,出口额也可能缩水。因此,贸易战对美国也一定是不利的,只不过是比起来谁的损失更大、谁的损失更小的问题而已。而合作一定是共赢的,这个基础不会变。
当然,如果美国是为了世界霸权地位的巩固,那么以本国的利益作为牺牲,对迅速崛起的第二大经济体的打压,那是经济学以外的事情了。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是,只要是一个经济体,一定有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范围,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哪怕是拿“袜子”换“飞机”,生活一也一定是更幸福的。
查看专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