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了书评才想翻看的书,对我来说算是相当长的一部小说了。记得当时想看的缘由是——公众号的介绍:
“分手后,他们在老死不相往来的37年里,用各自的方式,继续爱着对方。
埃迪把玛丽恩写入每一部小说,想象着她的人生。想象她去了哪里,见了怎样的风景,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激动。
玛丽恩则一直在读埃迪的小说,出一本读一本,出一本读一本。等读完了最新的一本,她就又从第一本开始重头再读。
他们通过文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按照各自的节奏,经营着他们的爱情。
他们用余生证明了‘一生只爱一个人’。”
埃迪,因一次暑假工的经历,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虽然中间也穿插了其他的故事,譬如镜框店女老板和学校教授的夫人等等。但是自从16岁的少年遇到39岁的玛丽恩,他就已经永远陷入了短暂现实和长久记忆的泥沼,并自此沉溺不想自拔。他也从作家助理的暑假工兼职,成长为一个名气不大不小的作家,但他每部小说里都逃脱不了少年和中老年妇女的恋情,也逃脱不了他的自传体小说印记,而且里面大多的元素永远来自于记忆中的玛丽恩。想必,他真的爱上了她。他坚守了37年,等着玛丽恩的出现,他爱乌及屋,想尽各种办法想买下玛丽恩的老房子,他在任何场合任何人群中都在扫视,想看着她奇迹般的出现。
玛丽恩,书中描述的是一个依旧倾城倾国、美丽动人的中年妇女,是一次事故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母亲,事后又完全麻木不自已的生了一个女儿(露丝)的母亲,永远忘不了小儿子的那只鞋,永远逃脱不了丧子的痛苦阴影,过着如同行尸走肉的生活,对丈夫的滥情和乱性,不闻不问。她对于最初的埃迪,更多的是因为他长的像自己的大儿子,才更贴紧了自己的真实的内心。
以至于她第一次和埃迪上床前,她问过的一句话是“我都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没有性经历”。并对埃迪说着埃克塞特校园主教学楼上的铭文“到这里来,男孩们,成为男子汉”,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
这听上去,也许有些变态,这完全不能成为她和埃迪上床的理由。我也曾经看过一部1983年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一个贫苦的山村,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其中一位老母亲在被送走前,放心不下自己的弱智儿子,也遗憾他从来没有碰过女人,就请求自己的女性老朋友跟她儿子睡一晚,然后她才安心的上路。这与此处情节,惊人的相似,这也可以看作有点扭曲的母爱移情。
书中,玛丽恩因为埃迪的真诚热切,而真正的喜欢上了这个男孩,却也因为自己内心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而离婚离家37年,文末她再次回到物是人非的小镇,与埃迪和女儿相见,坦然过余生。应该是实现了“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
科尔,作为玛丽恩的丈夫,他们的共同记忆仅仅是逝去的两个男孩,挂满整间房屋的照片留影,以及四岁露丝的日常。其他两人再无交集,他忙于借着所谓的插画童书猎艳,而她则整日魂魄尽失,惶惶终日。玛丽恩认为科尔特意找埃迪来勾引自己的老婆,以便心安自己的滥情,我不太赞同。他的初衷可能只是觉得埃迪像死去的大儿子,想给玛丽恩一点生活的气息。我宁愿相信,科尔也是在儿子逝去以后,才用这种变异的滥情来释放内心,因为从他对女儿的爱也可以看出一点,他用几近严苛的条件来教女儿开车。他死后,葬礼上的莱恩夫人,女儿明信片上对他的道歉等等,也说明他不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只是复杂阴暗人性的过度展露。
关于露丝和她的周边人。露丝是个相当可爱的4岁小女孩,也一直记得她透过玻璃杯底观察指纹的温馨情景。小小年纪可以完整复述所有的照片中蕴含的故事,可想而知,她的父母在她身上倾注的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她的个体情感受到了太多的忽略和冷落,她不得不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父亲与情妇们滥情,母亲和埃迪私通,房间里两个哥哥的照片故事等等),能够独立个性的长大为人,真心不易。
长大后,她成为一个出名的作家,和她的母亲玛丽恩、埃迪一样,创作自传体残影的小说。她的性格更复杂,人格更多面,想象也更为丰富,毕竟她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她成年后的情感生活和婚姻观念,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的影响,她怕自己像母亲一样,承受不住得到又失去的痛苦,而步步退却、踌躇不前。她和父亲的壁球朋友,索性来了一场床上戏,却也引发了一场暴力大战,着实发泄了一把。她与她的编辑艾伦(一个可能有点名气的编辑,但个性偏弱,职业和工作的界线模糊)的不愠不火的爱情,完全不符合她的个性,只有他们真正结婚之后,面对孩子的日常和家庭琐事的充实,才不至于太尴尬,甚至觉得那是有生以来的幸福。直到最后,她与荷兰的警察哈利(他看过埃迪的所有书、露丝的所有书、玛丽恩的所有书…)在一起,也许才体会到爱情和婚姻吧。
还有露丝的女闺蜜米娜,她是个极其奔放热情,并热衷于与各种人床事尝鲜的姑娘,甚至她与露丝的父亲也滚了床单。但她对露丝的情感是真挚复杂、不离不弃的,在人生的许多时刻,她一直在默默陪伴。还有露丝在荷兰的邂逅帅哥,可能长的帅吧,有了第一次的年幼无知的喜爱和直面自慰,但是后来的再次遇见,却让这人显得极为恶心,他用他与露丝上过床的谎言来骗自己可怜的老婆,却也凸显出了自己真实的自卑。
故事就是这样,洋洋洒洒开始,自然顺达的结束。从年少花开、绿意盎然开始,随着时光的轮转和正常的生老病死,有人变异、有人离开、有人逝去,最后岁月淘尽光华,一代代的流转,终得埃迪和玛丽恩、露丝和哈利的圆满。
个人对其中有几点感受。一是母女两人眼睛中的六棱边色块。这个真的是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感兴趣的点,若是哪天你也遇到上天赐予你的与众不同,一定要心中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若是遇到你的对方,有这么令人神往却无法解释的魔力,也请好好珍惜,这也许是前世500次擦肩的印记。二是埃迪和露丝时刻不息的心中盼望。在露丝新书的发布会上、在露丝的婚礼上、在科尔的葬礼上、在露丝孩子出生的时候等等,他们在共同期待同一个人,那就是玛丽恩。也许会有人有同样的感同身受吧,时时刻刻会幻想到另外一个人,所有的事情也会联想到对方如果也在,该有多好。而且出奇的是,对方也如同玛丽恩一样,每次都是最不可能、也绝没有出现过。三是人性的真实复杂。觉得在大多数的书籍和电影中,对人的一生变化和所处环境中的成长,描述的还不够真实,会回避很多东西(个人阴暗面、人性的稍微扭曲、人格的略微分裂等等),总给人以正大光明的崇拜感。像心理学认为的一样,“严格意义上讲,大部分人都可能患有心理上的疾病,只是症状轻重有所分别”,我觉得人性也一样,极其复杂综合,如果选择性的展示,不利于个人的自我认同。
我觉得,开卷必然有益,凡事皆有取舍。阅读过程中也有过莫名不自主的开心或感动,都或多或少、在那时或此刻,留下了不少的感受和痕迹,在遥远的未来,也许还会激发出复杂的效应,勾引缠绵的联想。如此,于我,已然可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