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是最好的学
教别人,自己收获最大!
2.成长型思维方式growth mindset
两种思维:fixed mindset 固守型思维 vs. growth mindset 成长型思维
两种人格:be-good type表现型人格 vs. get-better type 进取型人格
两本书:
第一本书:Carol Dweck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根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的理论,人分为两种观念模式(Mindset):
Fixed Mindset(固化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定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Growth Mindset (成长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不管哪方面,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善……
第二本书: Heidi Grant Halvorson的Success: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现就职于哥伦比亚商学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 Carol Dweck 的理论,将人们分为两种:
Be-good Type (表现型人格):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Be-better Type(进取型人格):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你看,一个人若是固化观念模式、表现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劣势选择,如果一个人是成长观念模式、进取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优质选择…… 这根本不是什么巧合。最关键的点在于,无论是固化观念模式还是成长观念模式,都是养成的(cultivated trait)而不是天生的(born trait)—— 只不过,前者是出于被动于是任由外界左右,后者是出于主动于是越来越难以被外界左右。
3.微习惯mini habits
微习惯:就是把一个习惯大幅缩减成小到不可思议的步骤。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目标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比如,你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个字,把每天保持记日记缩减成每天记一两件事。
4.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凡是达到“我闭着眼睛都能……”这个程度的人都废了,高手不会闭着眼睛做事。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宁可定期坚持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10年期待一鸣惊人强。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你需要一个旁观者,他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经常跟你谈心,不用激发你的战斗热情,但他必须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
超脱,对事不对人,反馈者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
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
考试是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5.赋予多重重大意义find out multiple great values
第一个技巧: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种重大的意义。
第二个技巧:
当你决定做某件事儿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赋予了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思考清楚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意义。然后拿出一张纸去罗列,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去罗列以下三点: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在将来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如果我最终仍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惨?你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或者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地埋进你的潜意识里面,然后它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第三个技巧:
那么最后一个尤为重要的技巧——通过社交来学习,具体来说,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
6.复利效应compound effect
复利效应是一种思维模型。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一样,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的!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
为什么有些人格外自信呢?真的不是他们在装蛋,也不是他们过分自负,而是他们真的是一直在搜寻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复利式增长曲线” —— 并且可能已经找到 —— 所以他们才那么淡定,所以他们才那么从容,所以他们才会在种种所谓的逆境中依然善于苦中作乐,因为他们笃信自己的未来,他们真正自信的,是那个看起来还很漫长,但其实很快就会到来的那一瞬间。
7. 一切为了自己的成长 do everything for my personal growth
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几乎所有重要的节点上,你其实都有选择机会。正如这一条铁律你也可以选择坚定地执行或仅作参考一样。最终的一切,都是自己选的。
选择的判断标准有一个就足够了:我选择的事能不能让我积累更多的能力?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在我看来,世界变好的一个表现能力越强的人速度越快,进而获得更多新能力,进而更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表面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差异很大,甚至无限大——都是能力积累的不同。
所以你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从积累能力的角度出发,每一次选择,都要考虑自己还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新的选择对于自己发展已有能力有没有帮助。
这里有个陷阱: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在这个选择之后,我过往的能力能否用得上?这还是“终点式思维”,不是“里程碑式思维”。正是因为这样想了,所以大多数人习得新能力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为他们不知不觉已被自己的已有能力禁锢了。
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
在这个选择之后,能帮我完善哪个已有能力,能让我获得什么新能力。
8. 耐心 great patience
耐心比什么都重要耐心的力量,相当于交易中的复利效应,并且一定会通过复利效应展现出来。
可惜的是,耐心是学校里教不会的事情——历史反复证明,正规教育体系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总是无能为力。无能为力也罢,它竟然在培养人们不耐心上非凡卓著。甚至可以说,许多人达不到财富自由的里程碑,几乎都是拜没有耐心所赐。没有耐心的人,更容易选择“终点式思维”,他们希望快一点完事儿,快一点看到结果,然后就能去到他们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了。
没耐心的人不会有好的积累,他们不会把每件事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没耐心的人当然也更注重估值,甚至愿意为之而自欺和欺人,因为他们只能想到短期效益;没耐心的人甚至都不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事——价值。他们最常说的话是这样的:“想这么多不烦么?”有很多人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看似很站得住脚的借口: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喜欢,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我做到那件我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
但是无论用经验还是纯理性去想,你会发现,做不到当下自己喜欢的那件事,是几乎所有人的常态。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耐心,耐心之所以宝贵也体现于此。宗教里说,在看不见的时候才要动用信仰。天生相貌平平的人,永远放弃了自己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变好看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在某个领域掌握了极好的条件,这不该是你没有耐心的理由,否则无异于成为被外界条件操控的傀儡,而你的上限,就只有手里握有的筹码了。
更明智的做法是,用心智的力量去时刻告诉自己,觉得困难的阶段不过是必经之路——而这正是耐心的真谛。
9. 记录时间开销 event-time log
柳比歇夫的日志, 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这是⼀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它们的细微差别在于,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还有另外⼀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此外,在记录的每个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此外,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10. 持续行动consistent actions
持续行动的十项重要原则:
(1)持续行动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2)持续行动,先克制欲望,从持续做一件事情开始。
(3)如果一件事情持续做稳定后,可以再挂载第二件事情,依此类推。
(4) “持续行动”更温和有韧性,和“坚持”有本质区别。
(5)持续行动最好的起手式,就是每天都做。
(6)每天做一件事情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打破“我不行”的自我设限。
(7)建立一个系统,制定一套规则,让自己持续稳定地做事情。
(8)如果系统的概念有点抽象,我们可以看成我们设计的“一组对自己说话的方式”,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改变。
(9)普通人没钱没人脉没背景,最后逆袭的武器,就在人人都平等的时间里,而打破这宁静平庸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持续行动。
(10)一个具备持续行动能力的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多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于是你不会轻易下决心,也不会轻易放弃。
资料来源:
李笑来,万维钢,Carol Dweck,Heidi Grant Halvorson,斯蒂芬·盖斯,Scalers,柳比歇夫等。
p.s. 这次是整理工作,以后再慢慢地写我在生活中、工作中的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