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社群有更直观的认识和评估,可以从社群运营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5个构成完整社群的要素,它们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和复制。
根据这5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可简称为“ISOOC”,如图
1.同好——社群成立的前提
社群构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是社群成立的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最重要的是一起做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正如国内以自律为荣的最大女性社群“趁早”,在社群活动中所提到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而聚集到一起,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而聚集到一起,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而聚集到一起,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而聚集到一起,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而聚集到一起,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而聚集到一起,如“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BetterMe大本营。
2.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
社群构成的第二要素——结构(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很多社群为什么走向沉寂?那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规划,这个结构包括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组成成员:发现、号召起那些有“同好”的人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目前常见的有QQ、微信、YY等;
加入原则:社群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得设置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来保证社群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社群人越来越多,就必须要管理。所以,一要设立管理员,二要不断完善群规。
3.输出——决定社群的价值
社群构成的第三要素——输出(Output),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则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拆书帮用拆书法输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形成了国内独具特色的读书社群;秋叶PPT社群以持续高质量的PPT作品,在新浪微博上时常引起大量转发,形成国内知名的职场教育品牌。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社群的活跃度会慢慢下降,最后沦为广告群。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被解散,也有一些人会屏蔽群,再去加入一个新的群或选择创建一个新群。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出现,优秀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价值,如坚持定期分享、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所以,“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好的社群里所有的成员都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高质量输出,能够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
4.运营——决定社群的寿命
社群构成的第四要素——运营(Operate),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不经过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从始至终通过运营要建立如下“四感”。
① 仪式感。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② 参与感。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③ 组织感。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的战斗力。
④ 归属感。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的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这“四感”有了规范,有了质量,有了战斗力,有了凝聚力,就可能持续运营?
5.复制——决定社群的规模#社交电商 #社群运营 #思维导图 #创业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Copy),它决定了社群的规模。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过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而扩大社群规模?
人们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其实经过前面4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而且大多存活得还比较久。
现在很多人进入一个人数很多的群,第一件事是遴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相互认知成本也高。
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的话题相对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非常不活跃。
所以社群规模要看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一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