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九品 一相无相

第九品 一相无相

作者: 韩立锋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7:38 被阅读6次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佛问:“须菩提,我再问你,你认为证得须陀洹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 ‘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 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证悟对五欲六尘无有执著的境界,因此才叫做须陀洹。”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认为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 ‘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位’ 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具名为 ‘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才叫做斯陀含。”

    佛又问:“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认为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 ‘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位’ 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而实际上佛法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叫做阿那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我再问你,你认为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修行者,会生起 ‘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果位,那么,就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者的相状。世尊,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非曲直保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生起 ‘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 的心念,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个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阿兰那行者。正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执著心念,只是假名为须菩提,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修行者。

    【释义】

    须陀洹: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 之意。

    斯陀含: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阿那含: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

    阿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大智度论》卷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又译曰应真、真人。

    无诤三昧:佛教用语,音译阿兰那。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阿兰那:愿意为 “树林”,意译为寂静处、空闲处、无诤处、远离处等,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亦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九品 一相无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dv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