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本现象级的书,销售超过600万册,在销售超过2万就算畅销书的中国市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不是妈妈,但同样深受启发,不光是育儿,还有写作,不光是爱心,还有智慧,不光是小爱(爱自己的孩子),还有大爱(帮助许多迷茫中的父母)。
她的批判精神,温柔而坚定践行让我在平常育儿中有所启发,学习把孩子想说的话说出来做个更好的父亲。
以下先引用段《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例子,再说说自己的运用。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3岁半有次看电视突然莫名其妙的大哭,很委屈地说要换房子。尹建莉很奇怪,试探了很多原因,例如身体不舒服,担心妈妈离开,圆圆都摇头。
以下是摘录,说明她如何逐步了解孩子的想法:
她的话让我摸不着头脑,圆圆看起来又委屈又惶惑。我问她为什么要换房子,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个房子不好,我要换房子”。
......
我想了一下,问她: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们的房子?她点点头。这真是把我搞糊涂了,我们的房子她怎么会突然不喜欢呢,一定有另外的原因。我又小心地问她:“宝宝,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房子里的什么东西?你不喜欢什么,告诉妈妈好吗?”
圆圆想想,一下又哭起来,边哭边说“不要电视里那样的,不要大红盆的房子,妈妈咱们换房子!”我问她什么叫“大红盆的房子”,她边哭边往下面看去,用手指指地上放玩具的红色塑料盆。
我一下猜到原因了。电视剧里有个叫亚亚的小女孩,也是三、四岁的样子,她的玩具被收在一个红色塑料大盆中。......我还专门指给圆圆看,说她和亚亚一样,都有那样一大盆玩具。她今天看到亚亚没有妈妈了,变得那么可怜,而她又不能完全理解剧情的前因后果,小小的心可能有这样的推理——有那样大红盆的房子,爸爸就会不在家,妈妈就会离家出走——所以她担忧极了。
我通过问话,引导她慢慢把想法说出来,果然是这个原因。
我就用她能听懂的话安慰她,终于使她相信,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家出走,爸爸以后也会和她每天生活在一起,这些和大红盆没有任何关系。
看完我真是打心底佩服她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行为,洞察孩子的想法,这正是和孩子沟通的关键所在。
02
总结以上,要洞察孩子想说的话,经历如下步骤:
父母控制好情绪->观察孩子行为->询问孩子想法->倾听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表达清楚,寻找关键词,找到链接,替孩子说出来->向孩子求证
如果以上没有找到答案,再来一遍。
尹建莉发现圆圆反常地大哭。经过询问排除身体不舒服等原因,但还没有找到答案。这时她从孩子的哭诉中捕捉到关键词:红盆子。然后链接到电视情节,从而发现背后的逻辑:
借用苏格拉底著名的三段论:
大前提: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会死
圆圆想表达的逻辑是:
大前提:有红盆子的亚亚没有妈妈
小前提:我有红盆子
结论:我也会没有妈妈
尹建莉用圆圆能听懂的话安慰她,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家出走,这些和大红盆没有任何关系。把孩子担心化解。
03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践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昨天2岁的小宝要喝奶睡觉,我把他放床上,给他泡好奶,换睡衣。他用脚踢我,不让我换衣服,还含混不清地说,爸爸出去。
这一直让我很困惑,因为白天他很喜欢跟我玩,周末也基本上是我喂饭。唯有睡觉时一直特别黏他妈妈,不肯我给他换衣服。
往常我都是坚持着哄他一下,如果不奏效,就撤,让他妈妈上。
这次我回想起尹建莉的做法,就用探寻的方式把孩子想说的话说出来。
宝宝,你是想摸妈妈的肉肉睡觉吗?
宝宝说是。
爸爸不抱宝宝走,只给宝宝换衣服,换了衣服就让妈妈陪宝宝睡,好吗?
他果然就放松了,很乖巧地让我给他换睡衣。
小宝没表达的逻辑是:
爸爸给我换衣服->爸爸陪我睡觉->妈妈不陪我睡觉->我要妈妈陪我睡觉->不要爸爸换衣服
我告诉他,爸爸换衣服和妈妈陪宝宝睡觉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小宝就放心了。
这不仅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对于上了学的孩子也适用。
差别是说出他想说的话,然后给他选择,尊重他的选择。大宝已经有7岁,能够做一些自己的决策了。
大宝昨天也想和妈妈睡觉,以往我劝他几句,他总会找个理由说,爸爸我明天陪你睡,结果就过去和他妈妈,小宝挤在一起,第二天仍然这样。
昨天我就对他说,你想妈妈陪着你睡对吗?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说:周末你陪妈妈睡,妈妈最近加班很累,你们三个人挤在一起睡不好。
他还是有点犹豫,我就对他说:你可以去和妈妈睡,也可以在这和爸爸睡,爸爸也想你陪着睡。
他顿了顿,说好吧,我和你睡。不过我要听凯叔十万个为什么。
我对他说,宝宝,今天实在太晚了,都10点半了,如果早点,我会给你听的。
大宝还要讲条件,我和善地对他说,宝宝很想听,爸爸明天放给你听,今天实在太晚了,睡觉吧?
最后他还是无奈地上床睡觉了,不过第二天早上起来,他的情绪很好,还对我说,昨晚是这几天睡得最好的一次。
总而言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予我很多启迪,让我不断实践,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感恩尹建莉写出的这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