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真的直面我的思维,不受感受束缚时,大脑一下子空了,此刻思考的“惑”或“不惑”模糊成一片。
“不惑”,就没有了很多艰苦的探求——内心波澜不兴,生活安适自得,每个人有意无意的,都会希望自己是个不惑的人——洞察世事,超然笃定。
但是,但是……“不惑”了,世界都是确定的了,世事还需要洞察?不再洞察、留意世界,世界于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惑与不惑之间,“不惑”是心如止水,“惑”是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孜孜探求,然后累了、倦了,就用“不惑”的愿景来激励自己一下,再继续“惑”下去,如此而已。
不再奢望“四十不惑”了,真“不惑”了,也就死了——身死或心死。
唯一期望的是,那“惑”,多注目于自身、多注目于自身从事的事业,而不是注目于外界对自己的判定——你是自己的你,不因外界的褒奖而伟大,也不因外界的诋毁而卑微,你所从事的事业也是。
有那么多的纠结时还是不够爱啊,不够爱自己,也不够爱世界,否则,一心去爱时,只想着了解世界,只想着给予世界更高级的爱,“惑”,也是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