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背景音乐喝着茶,读到这么一段话,十分感动:
我总是长时间地坐在河岸上吹风。河边很少有人来,有时会有一个孩子坐在草地中间的大石头上,大声地读书。再把书扣在地上,大声地背诵。有时会背着背着,跳起来捡起几块石头就跑,一直追上一头啃食嫩草时不知不觉走远了的牛,把它往回赶。然后再坐回到原来的石头上用功地温习课本。
这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的一段话。当时读到这段时的背景音乐是《Standing Still》。我强行压制住了自己哽咽的延续。
不知道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那自然是见仁见智。不过,基于作者生在的土地而衍生出来的文字,大概率是好的。正如李娟写新疆、莫言写高密、双雪涛和班宇写东北等等。我们无法想象李娟写《降临》会是什么样子,特德·姜也写不了《我的阿勒泰》。这就是自然生长的力量。前阵子的网络名句是“野蛮生长”,它“野蛮”,其实就是自然。
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是安妮·普鲁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即《断背山》的作者。我没去过怀俄明州,但并不影响阅读。正如我没去过阿勒泰一样。但阅读的感觉是无偏差的。
回到李娟的这一段,我在想它何以引起了我十足的注意。或许对城市人,这段描写触动了内心隐藏的疲惫,带来的是卸下什么后的轻松。亦或是本来贫乏的思绪被点燃,知晓了自己何为活着。我还是试着把这段改成一段小诗吧。
长时间坐在河岸上吹风
长时间不见人来
却偶尔遇见个男孩儿
坐在石头上大声地读书
再扣上书大声地背诵
只见他背着背着
跳起来捡起几块石头便跑
把远处的牛赶了回来
因为牛儿们在专心啃食嫩草
没知觉般地漫步远了
再见那男孩时
又是石头上温习功课的身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