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1年2月1日,周一,雨,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96天。
昨天的亲子历史网络和现场课,讲的是两河流域的喜欢吃素、梳着斯文的发型、打起仗来却凶狠残暴的亚述人。他们喜欢把打猎的情形要工匠塑成许多浮雕像。这些工匠把兽类雕刻的惟妙惟肖,逼真异常。却把每个人都雕得差不多一个模样:圆脸,络腮胡,大肚子,脖子短得几乎看不见。
于是,孩子们开始提问:亚述人为什么雕刻人的时候,要把人雕成一个模样。
另一个孩子开始问:有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工匠,雕刻人的时候,是把每一个人都雕成不同的模样的?
有孩子说:我知道,中国的兵马俑就是这样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的神态、表情,跟其他的几乎都是不一样的。
我趁机做了哲学上的高度引导:如果把所有的人都雕成一个样,有什么坏处?而每一个兵马俑都是不同的,这有什么好?
孩子们开始畅所欲言: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没什么好看的啦;如果是这样,人与人就没办法区分了……
我开始提问:所有人都雕刻成差不多一个模样,这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或者说是共性还是个性?
孩子们当然能答对啦:这是看到了人的共性,忽略了人的个性;或者说看到的是普遍性,忽略了特殊性。
再问:你们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
有一个孩子说:我爸爸喜欢钓鱼吃鱼。于是,他每次钓完鱼回来之后做鱼吃时,餐桌上,他自己大快朵颐,同时也总会逼着我吃鱼,给我碗里夹好多的鱼。可是,我并不喜欢吃鱼。
我:嗯,对于爸爸来说,钓鱼、吃鱼和做鱼都是它的普遍性。而对于你来说,这是你的特殊性。爸爸把他的普遍性误以为也是别人的普遍性。当爸爸把他的普遍性安到你的特殊性上的时候,矛盾就发生了。如果爸爸的普遍性也是你的普遍性,可能矛盾就不会发生了,可能你就会欣然接受了。
这孩子忙不迭的点头。
雅贝贝有话说了:我们家里曾经发生一件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叔叔来给我们家杀鸡剁鸡。他把鸡剁成了碎末末。而在我们家,鸡是剁成一块一块的。我妈妈一看见这个碎末末鸡肉就脑袋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着吃了。但奇怪的是,我妈妈并不责怪那个叔叔。她还是笑着跟那个叔叔说话。
后面由我来解释:为什么我不抱怨和指责呢?我了解到了,在他们家鸡都是这么剁的,就是说把鸡剁成碎沫沫在他那里是普遍性。当我想到这是他们那里处理鸡的普遍性的时候,我也就不抱怨不责备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人犯的错误是,把自己的普遍性当成别人的普遍性。比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他喝肉粥是普遍性,于是他觉得也是别人的普遍性。结果,闹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笑话。
我们家还有一件这样的例子:前几天有一个亲戚来我们家做饭吃。菜里放了许多辣椒和大蒜,简直辣得无法吃下去。但我不抱怨不指责,因为,我去过他们老家,他们那里的菜清一色看见的是红通通的辣椒。也就是说,菜里放许多辣椒是他们那里的普遍性,尽管在我这里是特殊性。但,我不能以我的特殊性去要求人家的普遍性。
孩子们很有感觉了。
另一个孩子说:对于学霸来说,考100分是他们的普遍性,对我来说考100分好难啊,是特殊性。
这个话题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深深共鸣,他们开始吐槽自己的父母:对,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经常想要我考试也打100分。
我忍不住笑了:嗯,尤其是爸爸妈妈,如果小时候也是学霸,经常打100分的话。对吗?
他们中间有人认真的点头,开始偷偷去看旁边的父母。
我:那,如果下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怎么跟爸爸妈妈说呢?你们会不会拿今天学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道理去跟爸爸妈妈讲呢?
孩子们隔着屏幕低声说:我的爸爸妈妈就在旁边呢。
我想,旁边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有触动的。
我总结道:事实上,只看到自己的普遍性,而把自己的普遍性当成他人甚至全世界的普遍性,这是我们和其他人产生矛盾和误解至少一半以上的来源。
有一个孩子突然总结到(现场课的孩子说出的原话):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要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
我赞许的点头:嗯,晋惠帝闹的那个千古的笑话,就是因为,食肉粥在他那里是普遍性,可他根本没有看到饥荒中的老百姓普遍的吃的是草根树皮,甚至只能活活的饿死。他看不到别人的普遍性,只能看到自己的普遍性。只晓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事情、看世界。
接着往下读,又读到——亚述的国王如果只是喜欢猎狮子,那还没什么关系,可惜他们更喜欢的活动是:猎取别人的国家。
有孩子不同意了:猎狮子当然有关系啦,狮子是高级保护动物,如果猎狮子,是需要坐牢的。
我提问:在亚述人的那个时代,猎狮子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呢?
孩子们似乎恍然大悟:哦,猎狮子在他们那个时代是普遍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则是特殊性。我们不能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去要求他们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我再次点头给予孩子们鼓励和表扬:这么一个简单却深刻意义的哲学道理,他们在历史的活生生的现实里,差不多理解了。以后,只要在读历史的时候,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再多多加以引导,孩子们就能精通这一哲学道理了。而精通了这一哲学道理之后,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培养起来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而这,是情感性思维品质的核心。
这一个内容,既培养了哲学上的辩证思维,又培养了心理学上的情感性思维。可谓一箭双雕,意义重大。
当然,孩子们的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依靠我这个教师生生灌输的,而是他们自己从历史的案例中经过总结提炼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可能真正变成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人生智慧。
比如说,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说:那个人真是太奇怪了,他怎么会那么想?或者他怎么会那么做? 然后,还大惑不解的说:如果是我,绝不会那么想,绝不会那么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拿自己的普遍性去看别人,而看不到我的普遍性可能是别人的特殊性。或者,我的特殊性是别人的普遍性。这样,我们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有了许多的冲突、矛盾、误解。我们就变得苛责他人,喜欢指责、抱怨他人。觉得自己的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总喜欢把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觉得他人不可理喻,不能沟通,而实际,只要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一切就都不同了。我们几乎就不会再变成怨妇、怨男,我们就会慢慢的变得宽容、大度。
一个从小经受了我们这样的历史课的思维训练的孩子,他必然会培养起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而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方式和模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和幸福。
欢迎你也来!
[顺便说一下:颜玉亲子历史课和英语课如火如荼进行中,现场课和网络课堂同步进行,欢迎报名寒假班。
我们的亲子历史课,可以培养孩子的三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情感性思维。
我们的亲子历史课,同时也是哲学课。在颜玉亲子历史课上,我们以历史为最好的素材和载体,将会探讨儿童哲学的三个领域: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涉16个问题群,56个价值概念。
培养用哲学理念武装起来的孩子,比如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会穿插在亲子历史课里面。
我们的亲子历史课,同时也是心理学课。
在颜玉亲子历史课上,我将用我十二年心理咨询经验,用共情,同理等基本概念,用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叙事心理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等各种方法,为培养出心理健康,具有高情商,高爱力,培养出孩子比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经历,释放强烈的情绪,提升自我意识和认识,改变无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明白改变意味着什么,为改变的后果负责,成长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树立成长型思维。
我们的亲子历史课同时也是治愈课,可以治愈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你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我们的英语课,奠基在我研究过的三十多本英语启蒙的书上,奠基在雅贝贝用我总结出的这些方法零基础八个月读到了英语原著上,把雅贝贝的方法原路复制,希望孩子英语成绩飞跃性进步的,能把英语当成交流工具的你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