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影响他人?
如何正确汇报工作?
如何与他人搞好关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类情况:
每天12小时高强度工作,但业绩却不如那个看上去云淡风轻的同事?这可能是因为他/她更能洞察客户和老板的心理需要。
找工作时,笔试的成绩名列前茅,面试却被无情刷掉?这可能是因为竞争对手的亲和力和讲故事的能力帮他加了分。
准备好了价值高昂圣诞礼物,但你的伴侣依然不开心?这可能是因为他/她更需要的是你的陪伴。
对孩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孩子却对自己很冷漠?这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打开青春期孩子需要自我独立的“开关”。
所以你应该注意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开关”,打开这个开关,就能实现和上司、面试官、伴侣、孩子的有效沟通,而且是开启商业合作和谈判的基础。
一、如何正确汇报工作?
刚从大学毕业的小杨在一家知名化学公司谋得了一个美差,她持续跟进行业新动向,有一天,小杨发现了一个新方法,可以降低某种化学品的制造成本。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于是她直接去找经理,想报告她的这一发现。
当她进入经理的办公室时,她几乎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没等坐下就连珠炮似的发布好消息:“你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制造这种化学品。我发现了一种更廉价的新方法!”
让她大失所望的是,经理摆手示意,拒绝听取她的研究成果,还告诫她要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垂头丧气的小杨回到自己的小隔间,发誓再也不没事找事了。
很遗憾,小杨终没明白她的主意为何被驳回。她的确是出于好意,但她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有些草率和欠妥。
沟通不只是表达想法,还包括以现实的解决方案去表达想法。小杨没有考虑到有关成功沟通的一些基本心理原则,她对经理的表述过程中犯了几个沟通错误。
1. 如果我是对的,那你就错了
对于“我是对的”“我的方法更好”之类的声明,人们很少会考虑其所做声明的质量。
如果你是对的,就等于自动假设别人是错误的。如果你的方法更好,就等于自动假设别人的方法是更糟糕的。
“我是对的,你就是错的”这种模式迫使人们出于保护自尊和荣誉等诸多原因而采取防守姿态,他们就不大可能考虑新想法,更别说予以采纳了。
2. “我们”对“他们”,或者“我”对“你”
小杨使用了代词“你”和“我”。使用这些代词会造成一种对抗局面:“‘你’和‘我’”的模式导致了某人和他人互相对立。
小杨无意中制造了自己和经理之间的对抗关系。对抗性背景会造就赢家和输家。赢家实现征服,留下输家舔舐伤口。对抗关系会招致伴随负面情绪的竞争,不利于有效的沟通。
3. 认知失调
当一个人同时秉持两种或更多冲突性理念时,就会触发认知失调。一旦有人体验冲突失调,就会产生不愉快感。
他们会变得沮丧、愤怒,并伴随心理失衡体验。小杨无意中导致经理出现了认知失调。如果小杨是对的,她就很聪明,她的经理就没那么聪明。
认知失调体验者有几个可供恢复平衡的选项。
在小杨的例子中,她的经理可以承认她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或者,他可以尝试让小杨相信他的方法是对的,而她的方法并不可行。
最后,他可以直接驳回小杨,因为她是一个不成熟的好心员工,他需要提醒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小杨的经理选择后者来解决他的失调问题。一旦有人体验认知失调,很少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
4.自尊
当小杨使用“我”这个词时,她体现的是自我关注。她凌驾于经理之上,从而无意中伤害了他的自尊。
面对这样一种挑战,经理的思考过程是可以预见的。
“我当了20年经理。这个经验欠缺、自以为是的大学生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她需要积累一些经验,然后才能闯进我的办公室,指出我20年来一直在走弯路。她需要回到自己的小隔间,遵照吩咐做事。”
在这种情况下,经理的自尊战胜了常识以及对公司至关重要的账面盈利。自尊所伤害的人数和扼杀的好主意比人们愿意承认的还要多。
二、留下完美印象的8个细节
1.触摸
对于我们而言,触摸是结交朋友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研究表明,即便是最短暂的触摸,也能对我们的观念和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陌生人在社交场合不期而遇时,即便是轻微、短暂的手臂触碰,也会一并导致短暂和持久的积极效果。
但要小心行事:即便是最无辜的触碰,也可能引发对方的负面反应。
这些负面反应包括撤回手臂、躲开、皱起眉头、转身离开,或者其他不满或生气的表现。这些负面反应表明,对方不可能把你当作潜在的朋友。
2.模仿对方的行为
模仿会在你的目标对象心中造成某种良好印象。当你和某人初次相见,希望与之建立友谊时,要有意识地努力模仿其身体语言。
如果对方抱着双臂站立,你也要抱着双臂站立;如果对方双腿交叉坐着,你也要双腿交叉坐着。
不模仿是一种敌意信号,因为它会在双方不同步互动的情况下,引起大脑的注意。
未被模仿的对象或许无法具体说明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不过,这种敌意信号将触发某种防御反应,从而阻碍友好关系的达成。
3.前倾示好
人们往往会倾身面对他们喜欢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人则会加大彼此的距离。前倾表示愿意建立关系。
双方抵近交谈表明一种积极关系已经建立。伴随微笑、点头、歪头、耳语、触摸等其他友好信号的前倾动作表明,当事人之间形成了更加亲密的关系。
4.私密耳语
耳语是一种亲密的行为,也是一种积极的友好信号。
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对你毫无顾忌地耳语。当你看到两人之间发生耳语时,你可以肯定他们存在某种密切的个人关系。
5.重点关注异议人士
想象你正在进行公众演讲,前排的听众身体前倾,时不时点头。
此时,你的直接倾向是和赞成自己的人保持目光交流,但研究表情,如果你想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异议人士身上。
你需要靠近自己的批评者,真诚地看着他们,并向他们提出个人诉求。逐渐地,你会看到势头逆转。
那些原本一致反对自己的人开始逐渐向前倾,并开始点头了。这样,你的观点和建议将会被接受,如果你是在进行竞选演讲,这个方法将会让你从演讲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选票。
6.口头助兴
这是比点头更进一步的行为,旨在鼓励发言人继续讲话。
口头助兴包括“我知道了” “接着讲”等“发言确认标签”,以及“嗯”“哦”等填充词。
口头助兴能让讲话者明白,你不仅在倾听,还在以口头确认的形式证实讲话者的信息。
7.会议中不要接听电话
你要释放“讲话内容对你很重要”的信号。大多数人都觉得很有必要接听电话。你的手机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你有义务接听。
紧急电话毕竟很少。如果对方没有留言,显然就是非紧急电话;如果有留言,你可以在谈话结束后花几分钟时间再打回去。
这种行为是有意地向讲话者释放他/她更加重要、值得你一心一意关注的信号。此外,你可以给讲话者留下积极印象,方便达成你想建立的关系。
8.分享美食
想象你在一个餐馆用餐,这时有一个陌生人走到你桌前,从你的盘子里拿走了食物,你当然会觉得不舒服,而且极不可能邀请此人一起进餐。
现在想象你正和家人其乐融融地用餐,你的儿子或妹妹走过来,从你的盘子里拿走一块食物。你可能做出的反应会和对待同样举动的陌生人完全不同。
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你和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在这个条件下,他们拿走你的食物被认为是合适的举动。
所以,拿走食物是一个友好信号,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拿走食物表明了食物拥有者和获取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如何强化伴侣关系?
首先,你要知道“完美关系公式”。
完美关系 = 趋近度 + 频率 + 持续时间 + 强度。
趋近度是你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也是你和他人接触的时间长短;
频率是你和他人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的次数;
持续时间是你和他人接触的时长;
强度是指,通过采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满足他人心理或生理需求的程度。
例如,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觉得他们的关系正在恶化,但不知如何修复。
第一个要审视的要素是趋近度。
夫妻俩是同处一屋,还是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标,很少共享物理空间?
第二个要素是频率。他们是否经常在一起生活?
第三个要素是持续时间。当他们彼此相见时,会共度多长时间?
第四个要素是强度,即维持关系的黏合剂。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具备趋近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但缺乏强度。
这种组合的一个例子是,一对夫妻花了很长时间在家一起看电视,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如果这对夫妻增进其关系强度,就可以改进这种关系。
他们可以外出约会,重新点燃初次相见时的激情。他们可以每天晚上关上电视,在几小时里彼此倾诉,从而强化他们的关系。
在许多情况下,关系中的一方会差不多全年出差在外,趋近度不足会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它往往导致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削减。
趋近度的不足可以通过技术加以克服。借助电子邮件、短信、网络电话和社交媒体,可以保持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一旦你了解了所有关系的基本要素,你将能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这4个关系要素来评估既有关系,并培养全新关系。
四、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们都明白这个法则:你越是不让孩子做什么,他们越是要做。不仅在孩子成长阶段是这样,在婚恋取舍上表现也很突出。
比如,有一个女孩带了一个小伙子回家见自己的父母。男孩的飞机头发型足有4英寸高,身上布满纹身,还把摩托车停在女孩家的车道上。
女孩的父亲友善地和男孩打招呼,没提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没提对女儿的择友能力有多失望。
第二天,女儿问父亲对那个小伙子的看法。
父亲想建议她永远别再见那个人了,但他知道,如果加强限制,她就会更积极地和他继续约会。相反,父亲选择了以下策略。
他告诉女儿,我和你妈妈一直教育你遇事要明智地判断,我们相信她的决定。如果你觉得那个小伙子很好,值得你一生拥有,父母就会支持你的决定。
后来,女孩的父亲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小伙子。
让我们快进10年,女孩现在已经26岁了,一家人坐在厨房里追忆她的童年。让父亲感到惊讶的是,她提到了那个小伙子。她承认,她把他带回家是为了让父母发疯,因为父母犯了某种现在已被遗忘的过错。
女儿还坦承,当父亲告诉她相信她的判断,也知道她会做出正确决定时,她的良心受到了煎熬。
她知道那个小伙子不适合自己,她不该把他带回家刁难父母。女孩说,她本想让父母发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她成了感到内疚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