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下简书,在主页翻看了几篇,想找到为什么,我的小篇文字点赞受喜爱数量为何如此少,差异为何如此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9310380/9e282d9f74a8492d.jpg)
看到了一篇讲现代人读书浮躁,很多人只是假装读书,假装读一篇文章。大概小道明批评后,指点说首先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按计划行事一类的,抱歉我被文章说中了,的确"浮躁",看两眼后面就不想看了,说实话,我不敢苟同,有相异的看法(但首先是尊重提出看法的仁兄,不太赞同,愤慨的前来请教一番)
讲述了人们都是先大概浏览,找到兴趣,然后迅速浏览完后往下滑动手机重复上述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9310380/dfe18b3574d03aad.jpg)
这是一个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鱼龙混杂",优劣并存的时代,很多时候内容的充实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内容,或者存在对读者来说是毫无养分或者只有丁点收益的内容,类似于课本,书本的大纲,大多目的不是构建框架,表示各模块的内容吗,能通过目录迅速了解要学的内容及迅速定位其位置吗。筛选能力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请明确,我用的是"进化"。当人们用手机电脑翻看信息,大多时候都是想获取想要获取的信息,想阅读有价值的部分,读一篇文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然,不可否定的是有的文章的精髓不是跳读或随便一眼就能抓取的,因此需要慢读或精读,但最终都是为了消化吸收内容,而"浮躁"的阅览摘选式阅读,实际是你"慢读"和"精读"的进化,是你方式的进化,能力的需求带来的进化。
当然,我想作者的导向,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号召国民,静下来,读读书,品品磨,闻闻香。
如果是这样的心态,为何要计划,列一个一二三?能够静下来,读读书,品品墨香,我想这是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舒适的心灵,才可以稳当住这几个三字段吧。稍微计划一下,心里想着大概舒适阅读阅读,然后大概几时结束,也就可以了,详细列着每天都计划,定时定点完成,倒是把性质扭转成了一个工作任务,变得格外事件化,不由心生--偏离了本意--而偏偏这种详细具体化,明天看多少,没天看多少,几点看,看多久,人要有计划进行,无计划易半途而废等,道理一大堆:难道有人不知道做事有计划进行会更有效生活更有节奏?大道理谁不懂,大道理谁不会说,能做到的有几人,而看到文字的人又会多少人的,再次点头称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9310380/2e7871840d63202e.gif)
谢谢垂阅,小生谢过<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