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家隐宗文始派资治通鉴的智慧
资治通鉴第二章大量树敌不详

资治通鉴第二章大量树敌不详

作者: 6421173a09b3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00:18 被阅读81次

    三十二年(甲申、前337)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1]韩申不害卒。

      [1]韩国申不害去世。

    三十三年(乙酉、前336)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1]宋太丘社亡。

      [1]宋国太丘县的祭祀神坛倒塌。

      [2]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2]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

      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

      “对。”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臣司马光曰:孔、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三十四年(丙戌、前335)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1]秦伐韩,拔宜阳。

      [1]秦国进攻韩国,攻克宜阳。

    三十五年(丁亥、前334)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1]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1]齐王、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尊称为王。

      [2]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所谓时诎举赢者也。故曰不时。”

      [2]韩昭侯修建一座高大的门楼,屈宜臼对他说:“您肯定走不出这座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运不宜。我所说的时候,并不是指时间。人生在世有顺利、不顺利的时候。过去您曾经有好时运,却没有修建高门楼。而去年秦国夺去

      了我们的宜阳,今年国内又大旱,您不在这时抚恤百姓的危难,反而奢侈挥霍,

      这正是古话所说的越穷越摆架子。所以我说时运不宜。”

      [3]越王无强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3]越国国王姒无强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向他游说:伐齐国不如去攻楚国好处大。越王于是去攻打楚国,却大败而归。楚国趁势占领了原先吴国的旧地,向东一直到浙江。越国从此分崩瓦解,各家贵族争相为王,或自立为国君,分散在沿海一带,各自向楚国臣服。*三十六年(戊子、前333)

                              打仗不能够随意转移目标,本来就得罪齐国。还要去打更强大的楚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第二章大量树敌不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u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