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宁愿在甜言蜜语中死去,也不愿在忠言逆耳中重生。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毕竟是逆耳的话呀。孔圣人讲,六十而耳顺。什么是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你看,一个人只有饱经沧桑,阅尽人间千帆的六十岁以后,才能听得进逆耳的话呢。
我们一些人,总是单向度的以为,只要我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是有利于听话的人的,就冲口而言、脱口而出。殊不知,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夸奖,哪怕是明知道是假话和谎言,也愿意听。这就是为什么阿谀奉承之徒总是比心直口快、中正耿直的人更受欢迎的集体无意识和社会心理。
我们大都喜欢耽于当前的安乐,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目光长远地想到未来的事情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话虽这样说,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走出当前的舒适区,自动自发地自找苦吃呢?
永远不要苦口良言去劝别人。即使我们说的是金玉良言,也绝对不能够用苦口这种不招待见的方式去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同理之心,同情之心,是一个人行善的心理基础。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同理与同情。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既称自己,也称别人。千万不要总是觉得自己就比别人技高一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动辄训人,是没有多少人会搭理你的。
当今之世,资讯如此发达,再也没有以往单向度掌握资讯就可以当教师爷的可能了。也休想凭借自己对信息的掌握量多就教育别人。说不定,你引以为傲的那些东西,别人了解的更多更深入。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缺的不再是知识性的资料了,缺的是对于信息的甄别与选择了,缺的是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力。
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有好的动机,有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表达,注定也是收不到好的说服效果的。你看那黄连,因为不受人喜欢的苦味,即使救了人的性命,又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受到大家的厌恶,没有谁记得起他的功劳。你看那人参,由于大家都高度认可他的功效,迷信他的可以提气可以续命的神奇,即使被庸医乱用无用,以至于医死了人,又有谁怀疑到人参的头上呢?这就是人心人性呀!不可以不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