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网络
从7月12日开始,今年就将进入难熬的三伏天了,一共要经历40天。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给大家几个三伏天去寒除湿的养生建议,赶快收藏学习吧~
一、什么样的人体内有寒气?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中医认为:寒气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是万病之源。
身体里寒气重的人一般有这样的表现:怕冷,四肢、关节等部位常冰凉甚至肿胀;腹部、腰部、颈部冷痛酸胀;受凉或用过冷食后易腹泻;爱上火,口舌生疮、目赤、咽喉肿痛;倦怠无力,精神不振、眩晕等等。
寒气会引起气血凝滞,导致肩背痛、胃痛、腰腿痛等;
寒气还能造成人体水液运行障碍,使人咳嗽痰多、腹泻、水肿、风湿;
寒气和湿邪结合能形成寒湿,关节又肿又痛,患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的人对此体会最深;
寒气和湿热结合,使人虚火上升。如果你经常上火而又觉得身体内有寒气的话,那可能是虚火。
二、多喝热水 能否逼出寒气?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条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法:在三伏天坚持喝热水,不吃寒凉食物和冰镇饮品,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
夏天,很多人确实不太适合喝冰镇饮料。比如,肠胃不好的人贪食冷饮,会让胃内的温度急剧下降,容易造成胃胀、消化不良,甚至绞痛、腹泻。喝热水是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但靠喝热水排出体内积聚多年的寒气有些夸张。
人体的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每蒸发1克汗液可以带走0.58卡的热量。当人喝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使得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从而有效地将人体深部热量散发出去。夏季多喝热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汗,将体内的热量排出,以热解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疏通清热。但是这只是一种养生方法,并不是说短短一个三伏天就可以排除体内寒气。
三、怎样去除体内寒气?
想要除寒气,应该多吃些温热的食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红糖姜茶温热暖胃,夏天可以“热食凉服”,放凉了再喝,到胃里也是热性食品。
吃寒性食物时可搭配些温热性食物,如冬瓜性寒,起锅前加点胡椒粉,利尿排毒。
热水泡脚也能驱寒,但泡脚时间不能太长,10-15分钟后有出汗感觉即可。
如果感觉自己受了风寒,也可以去医院,通过刮痧、拔火罐、三伏灸、服中药排出寒气。
四、避免寒气入体
1.避免冷风直吹、长时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吹空调的时候要注意,不可对着颈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直接进入寒冷的空调房,否则会引发疾病;空调温度要适当,建议在26摄氏度左右;吹空调时,要经常开窗,确保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换气通风。
2.自主活动,多出出汗: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待在屋里不想出门。其实,欲祛湿排寒,归根结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阳气,阳气旺,自然寒不侵体。所以伏天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夏季锻炼讲究轻缓,不可剧烈运动,不然阳气随着出汗就排泄了,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特别是身体虚弱者不耐暑气,可在晨昏之时,适当外出活动。
3.饮食注意少寒凉: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喝冰饮、吃凉食,相当于雪上加霜。如果身体比较虚寒的朋友,在三伏天坚持不吃冷饮,那么身体寒气将会驱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4.护好咽喉、后心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