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21,《小森林 冬春篇》
延续小森林的夏秋篇,冬春的小森林依然一帧一画都美得可以当壁纸。
在关于耕地的讨论上,市子听长辈们谈起当年一起开荒时候的情景。
那时候的小森林远没有现在的沃土,他们一手一脚地砍掉树木,挖出绵延土层里的根部,将覆盖土层的石子层层扒掉,移走,众人合力用树干将陷入土里的大石块撬走。
先辈们用这样的劳力,一年年换来了小森林的肥沃。
我很羡慕片中的现代化的农机。
四川盆地虽然是盆地,但是成都及其附近才得天独厚地享受了平原的地貌。在重庆的西南部,尤其是靠近贵州的区域,几乎都是丘陵地貌。
我在近三十岁的时候才有幸得见东部平原是怎样的宽阔,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所见的田土都是层层叠叠的。
在艺术的摄影、绘画中,它们很美。
但是在现实的农耕生活中,它们很艰苦。
我从课文里知道拖拉机,问家中的长辈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拖拉机。
长辈说,我们这里的环境,拖拉机根本进不来,就算进来了,也根本种不了庄稼收不了稻子。
所谓这样的环境,是我问外婆当年有没有见识过鬼子,外婆答,我们这些咔咔,哪里来鬼子。
因为偏远,泥巴公路花了很多很多年才通了,然后慢慢换成石子路,再后来才变成了水泥路。所以拖拉机根本没有条件进这个村里来。
层层叠叠的梯田也都不规整,没有下田的路拖拉机就是来了也根本下不了田里;即便到了田里,也只能实现部分工业化收割,窄长型的田里用不了,边边角角用不了。重重因素决定了,拖拉机完全没有办法在这样的地方发挥用武之地。
于是这里的先辈们祖祖辈辈都靠着自己的劳力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努力。
电影中,市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小森林。佑太与纪子留在小森林,为小森林的发展做着努力。
城市化建设必然会导致人口的流失,尤其是农村人口。
在我的家族里,外公外婆先后离世了。当外婆也离开之后,母亲这一代在城市定居的人基本上也就不怎么回到他们父母曾经的居所了。
村子里留下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而随着时间,老年人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建设新农村。
但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村子,确实没有了当年的模样。
炊烟袅袅,竹林里母鸡带着鸡娃找虫吃,稻田里鸭子嘎嘎地划着水,山坡上是遍坡的川红橘,屋檐底下是外婆晾的豇豆,坝子一排排晒的是外公栽的叶子烟,灶房上面挂的是腊月做的腊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