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zhòng用 识高 而气豪,既举 进士,锐然 有志 天下 之务。
一旦 责其 志曰:
“於wū呼!予乃 太早。乌有 己之 弗治 而能 治人 者!”
于是 专心 为己 之学,深思 其 气质 之偏,而 病其言 之易也,
以“默”名庵,过予 而请 其方。
予亦 天下之 多言 人也,岂 足以 知 默之道!
然予 尝 自验 之,气浮 则 多言,志轻 则 多言。
气浮者 耀于外,志轻者 放其中。
予请 诵 古之训 而 仲用 自取之。
夫 默有 四伪:
疑而 不知问,蔽而 不知辩,冥míng然 以自罔wǎng,谓之默之愚;
以不言舔tiǎn人者,谓之默之狡;
虑人之觇chān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wū;
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jǐng狠,自托于默 以售 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夫 是之谓 四伪。
又有八诚焉: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诚知耻,而后知默。
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夫 诚敏 于行,而后 欲默矣。仁者 言也讱rèn,非以 为默 而 默存焉。
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
故善默者莫如颜子。“黯àn然而日章”,默之积也。
“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而默之道至矣。
非 圣人 其 孰能 与 于此哉!
夫 是之谓 八诚。仲用 盍hé亦 知 所以 自取之?
译文笔记:(笔记主要来源于“臻于至善”老师发表的《王阳明全集》)
梁仲用是一个识见高远,豪气冲云的人,特别是高中进士之后,更加志存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突然有一天他质疑自己的志向:“哎呀!我想的太早了。哪有自己还没有修好就想要治理天下苍生的呢!”从此以后梁仲用就专心于为己之学,深刻的反省自己气质上偏颇的地方,而且非常懊恼自己说话太随意,于是自己用“默”来作为自己读书场所的名字。
路过来看我的时候请教我如何做到默。我其实也是天下话最多的人,哪里懂得什么沉默之道!但是我曾经自己亲身经历过,
如果气浮躁,就会多言,志向太轻也会多言。
气质浮躁的人容易散发于外,立志不坚的人会放溺自己的心。
我引用一些古人的训导,梁仲用你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取。
所谓的默有四种伪装的默:
明明心有疑惑但是不开口问,
明明内心有遮蔽,自己无法明辨是非,也不去跟人辩论,
傻乎乎的自己欺骗自己,这就是愚笨的默;
用沉默来引诱别人说出心里话,这就是狡猾的沉默;
担心别人通过自己的言辞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沉默来掩盖自己,这就是欺骗的沉默;
假装深沉的样子,宽厚的容貌,但是内心奸诈狠毒,
用沉默寡言来施行自己的奸诈,这就是邪恶的沉默;
以上四种沉默就是四种假的沉默。
又有八种诚的沉默:
(个人总结:八种概括来说是两方面:担心自已做不到,故默;做事体悟于心,故默)
孔子讲:“君子羞耻自己的言辞超过了自己的行为。
古时候的人很少说话,是担心自己做不到。”
因此一个人能知道担心自己做不到,然后才能明白为什么要沉默。
孔子又说:“君子做事敏捷果断,但是说话非常谨慎。”
一个人能够真切笃实的躬行实践,那么必然就会变得沉默。
有仁德的人原本就言语迟钝,并不是因为想要沉默而故意沉默。
夫子又讲:“在做事的过程中默默的体悟于心”,因此一定是有所体悟,
而终日都不会违背良知的指引,就像是愚笨的样子。
《易经系辞传》讲“默默的躬行实践,成就自己的德行”,
因此一定会有所成就,退而省察自己的私意,也有所发挥。
因此说善于默默的为学的人,莫过于颜回。
《诗经》所讲的“君子能够默默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修为”,是默默的在积累。
“不言而信”,是沉默为学之道已经成功了。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是沉默为学之道已经大成了。
如果不是圣人的话,怎么可能达到如此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八种诚意的沉默。梁仲用你能理解并自己对照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