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庄子》一书。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老子》一书里说:“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 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己。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放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所谓“小国,寡民”, 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这种情况属于氏族社会。《老子》上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老子的宇宙观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道,先于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象。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是不同于别人;“必则古昔”,则, 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
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的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