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子,商朝建丑,夏朝建寅,此说来自于哪?
今所见《逸周书》,有“序”篇,其言:“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显然,书中《周月解》非原文,但大意不会走样。不妨分四个段落,解读之。
“惟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惨于万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
该段大意:设置一月,应与太阳运行同步,故为冬至所在月份。因为冬至,太阳到了最南端。其表象,黄昏能见到昂宿、毕宿。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自此一天天变长。随之,天气变暖又变冷。这可察觉,变暖黄土地上有水坑,变冷各种植物会凋零。同时,本月北斗九星的柄,所指向区域,定为子时,这就使时辰与日期同步起始。本月,黄昏可见斗柄指向北,气温零下,草木不生。
“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起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周正岁道,数起于时,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
该段大意:冬至这一天,太阳与月亮同从牵牛宿入“外衡”,向右转圈。月亮运行365.25天,又与太阳合于牵牛宿。太阳运行约29.53天,与月亮交汇一次,而一年走一遍二十八宿,且经过每宿的时辰固定。如此往复,可谓太阳、月亮共驾一辆车。正是基于此,依周天调整年历,并用数表示四时先后。这如同从一到十,循序而已,其道理了然。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
该段大意:夏朝历制,一岁分四时,即春、夏、秋、冬:一时分三月,即孟、仲、季。二者搭配,命名十二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与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怎么对应呢?确定“中气”。春天3个月的中气,各自为雨水、春分、谷雨。夏天3个月的中气,各自为小满、夏至、大暑。秋天3个月的中气,各自为处暑、秋分、霜降。冬天3个月的中气,各自为小雪、冬至、大寒。这里,拿冬至举例,即是一月中气,也是仲冬中气,故一月对应仲冬。换一句话来说,一月就是夏历的仲冬。另外,闰月不存在月份对应,也就没必要确定中气。
“斗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月为正,易民之视,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政。”
该段大意:利用北斗九星,在年月之间,加入四时,以授农时,亘古不变。夏朝统治时期较长,传位百王,历制沿续。商汤灭夏,除民害,顺天意。但是,将正月向前提一个月,并将月份习谓叫法改用数字,这种规定脱离实际,不具延续性。相对于建子,商朝为建丑,也就是以“大寒”所在月份为正月,这无形中改变了民众作息习惯,好像天时发生大变故,其影响不是一代人的事。到了我周朝,完成伐商,着手纠正不切实际的陈规陋习,而整合三朝历制。有关农耕、狩猎、祭祀,还用夏历。所说的“周月”,也就是建子,适用于其他政务。
概而言之,周公保留了商朝以数字记月,将冬至所在月份定为正月,其他则延用夏历。实际上,这就像今天并用“公历”与“农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