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

作者: 秦川骏马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21:28 被阅读12次

    馆子,供宿供膳之也。

    旧时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家家以种田织布自给自足为生,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像林冲那样被发配,或是像徐霞客似的古代驴友。总之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如此一想,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有了下馆子一说,必然就有了上酒楼一去。

    在澄城,历史上土地脊薄,是一个广种薄收的穷地方。以农为业,以土地和煤矿为生者居多。因此车马大店较广,歇店成为最经济,最实惠的选择。农家人出门都要带上些干粮,背着铺盖卷,拿件褂褂。预防路上遇见不顺当的事,碰上前不着村,后不见店的地方。饿了先吃个馍顶个饥,冷了披个褂褂御个寒。一般人都歇的是干店,干店只供应开水,自己拿着干粮泡馍。而使用锅灶,自己擀面下面,店里提供盐醋辣子调料还得另外加钱。七十年代,县城的南关、镇吉村、原畔还都有车马大店的存在,况且还属于码头店,生意比较红火,到了旺季经常有夯店的事情发生!歇店者既可歇脚休息,又可喂养牲口。店者收取少量的住店费,又可拾掇些牲口粪。上到地里,多打粮食。馆子只有街面上有,而且少得很。下馆子的人更少。一般市面上仅有饭馆、酒馆、羊肉馆之类。相对逢集过会买小吃较多。但都是挑个担子,摆个摊子。如凉粉担子,油糕摊子等等。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民来讲,下馆子当然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稀罕事情。下一回馆子能高兴几天!

    馆子起源较早,叫馆子一持延续到民清时期。解放后,通过公私合营一律把馆子改作集体食堂和国营饭店了。但还有人习惯把食堂叫馆子。食堂与馆子的用途是一样。镇吉村是澄城煤向南外运的必经之路,街上就有一家羊肉馆。''低标准"时买羊肉也肉羊汤,羊汤每碗五分钱,一毛钱两碗尽够的喝。我们村上一个小伙子,从矿上拉煤回来,下馆子吃羊汤泡馍,一毛钱一气就喝了六老碗,一下子把老板喝的眼瞪起了!这就是在那时候普通老百姓下馆子的真实经历。记得在七十年代初,我参加了0九0五战备公路庄头段的建设工程。有一天,领工的给我们放了一天假,大家决定进城上会,下一次馆子,改善一下生活。我们来到了澄城饭店。一人来了一碗一毛三分钱的荤面。有一位大哥,舍不得花那点钱,等别人吃完后,拿着别人用过的碗,舀了一碗面汤,泡了个冷馍,令人十分寒酸。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下馆子。可是,他那一碗面汤给我却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和难忘的烙印。后来,我参加了工作,也经常在省内出差,下馆子进食堂也与大多数人群一样,基本上不是一碗素面或一碗荤面就是炒个豆芽或土豆菜就两个馍就打发了一顿饭!

    当然,下馆子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客观现象。一般人下馆子都是为了吃饭方便,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馆子里最好的菜,就是回锅肉,炒肉丝、肉片,苜蓿肉之类。能下起馆子的人,也只是开了个荤,闻了个腥。在当时就算奢侈了。根本不会有七碟子八碗满桌子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下馆子,上酒楼,吃美食,品美味,入宴席,咥海鲜,再平凡不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馆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ke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