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霞君学经典,读《论语》听故事: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荡相遣执讲故事:
孔子十四年游历归来,途经泰山。当其之时,南鲁北齐,以泰山为界。孔子已踏上故国的土地,心潮起伏,慷慨万千。他曾登蒙山之颠,鲁之城郭尽收眼底,于是产生了游走天下之心;如今身临泰山,若能登高望远,定会产生不一样的家国情怀。
孔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众弟子竟欢呼雀跃,愿意相随。看来向上追求,是大众之普遍愿望。
望着巍峩的高山,大家簇拥着夫子,相携攀登。时季正值秋冬交替,虽是风高云淡,却也秋风萧瑟,寒冷凄切。但见漫坡灌木,一片凋零;远近落叶飘舞,甚是失落。望着这片气象,回想起自己一生经历,十五立志于学,三十有所立并明扬天下,四十不惑于世事,五十大道已明,归宿已清,六十花甲顺天而行,今已年近古稀,怎心中仍有一团阳和之气?恰正思绪万千,忽听山风吹木之声,悠扬曲折,似鸟兽群鸣。大家判断这声音从不远处隔山传来,皆随夫子奋力拾阶而上,来到一个坡顶,举目远眺,但见漫山坡野,都是松树。风力虽劲,刮起的是一片碧涛;冷峭依旧,透出的是勃勃生机。
孔子心潮起伏,望向身边的学生,跟上的已是寥落无几。不仅慷慨言道: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生们听了夫子之言,不约皆会心一笑。拜夫子为师,追随夫子四处游走,寒暑往来,时时求教;今立于山顶,仍与夫子为伴,虽说风寒难耐,心中亦觉欣慰。
夫子伫立山顶,望着山下,但见阡陌纵横,城郭分布其间。秋冬的空气清凉,没有云雾,大地上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见。夫子几乎都能看到回家的路,看到国都和街道上行走的路人。他扭过头来对身边的学生说:
“知道了回家的路,如同知道了人生的归宿,从此便不再迷惑(智者不惑);天下无有征战之乱,百姓衣食富足,居有定处,当政者就不会再有忧虑(仁者无忧);心中有了这些远大的志向,就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向死而生的人就没有畏惧(勇者无惧)”。
有学生问:
"夫子能否详论?"
夫子道:
“人生多歧路,时事面临着选择。回家的路一旦清晰,便不存在选择;如同人生的大道明彻于心,也就应时应事应物不思而中,从容中道了。故曰:‘智者不惑’!”
顿了顿,夫子接着说:
“国之当政,必有忧国虑民之心。民为国本,民富则国强。推行仁政,惠济于民,使民有恒产,则民殷而国富。一国富强,万国来朝,争相效仿,则天下必大治。天下既治,何忧之有?故曰:‘仁者无忧`!"
夫子家国情怀,上忧国君,下忧百姓,近忧乡里,远忧天下,进退皆忧,只不明为何有“仁者无忧"之说。既听夫子如此解述,顿觉豁然开朗。原来,“仁者不忧",非是无忧,而是“仁济天下"而达到的仁者之境界呀!
夫子接着说:
"既有不惑之智,又立"仁济天下"之志,当奋发有为,戳力推行。推行仁政,为民造福,为国图强,乃千年伟业,非由孤家寡人一梦而成,需有千万大智大勇之人共同奋斗。仁重道远,弘毅不辍,虽杀身以成仁,死而后已!人若向死而生,何惧之有?故曰:‘勇而不惧’!"
听完夫子所言,众弟子皆欢呼雀跃,踌躇满志。表示如有从政一日,必偕同志共同努力,推行夫子之道于天下。虽死无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