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余华,是从一段话开始的。他在《活着》的序言里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里主人公福贵的坎坷人生,让人多少有点“生不如死”的感概,这是我十年前的看法。十年间,我又认识了更多的人,听了更多的故事。虽然在时代的变迁里,很多经历不会再有,但,悲情总是有一定的类同,不管在哪个时代。《第七天》是最近读完的余华作品,似乎也是他争议较大的一部作品。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作者依然是淡然地冷幽默,依然读出作者的慈悲之心。叙事方式也很特别,一个人即便离开世界,你的故事还是没有结束,后来赴黄泉的人会对你讲述你死后又发生的有你有关的事,你也有机会游荡在一个未知的的空间去窥探人世。
01
《第七天》,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杨飞”意外死亡七天之中亡魂四处游荡的经历为主线,透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一系列现实中的荒诞故事——其实也不只是故事,它是在某个时期内各地一再上演的新闻纪实。
都是生命的终点,都是卒于非正常的事故。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现实,我不便于写出来,因为肯定都是这一波儿被禁的“关键词”。
02
余华的笔调,淡然中有慈悲。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有着最朴素、最原始的温情。
曾经以为人各有命,付出怎样的努力就有怎样的收获,似乎顺风顺水是理所当然。以今日的阅历回看过往,“天道酬勤”不过是上天的眷顾,当心存感恩。
不评判,对陌生人而言,就是最大的慈悲。现今,我们早些忘了这些,一定要把热点吵得沸沸扬扬,一定要对他人指指点点,甚至刨根问底地批判。
“我懂你”,确实比“我爱你”更有吸引力。
03
书中,那些没有亲友们置办墓地的逝者,都会去往一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她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像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那里,是作者的乌托邦,但不是我向往的地方。不关生死,只因个人信仰。
04
我试着向每一个遇见过我的陌生人微笑,我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礼赞。
我想植一些信念在心里,没有尊卑贵贱,只有长幼有序。
我想做一颗小小的太阳,尽管能量有限,也要尽情播撒一切爱与温暖。
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带给人对现实的沉思,也能带给人希望和力量。如何解读,见仁见智。我的憧憬与快乐很简单,超越过往、超越自我,一天更比一天好。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希望。
余华,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2019年第10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