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老师的书屋
《无声告白》:生命本不该在被期待中陨落

《无声告白》:生命本不该在被期待中陨落

作者: 书童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10:45 被阅读0次

    我们最幸运的事,就是因为战胜了无数困难,能够出生,看一看这世界的美好。可有些生命,却注定要承受无法承受之重,最终离去。如果可以,这世界,是否能对我们少些期待?

    玫月晞说:不要有所期待,期待是所有不幸的根源。这句话太过悲观,但的确,有时候期待不一定是好事,过度期待,更是可能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伤害,尤其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来说。

    之所以有这些感慨,是因为最近看的一本书《无声告白》。不得不说,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15岁的孩子莉迪亚死了。什么原因呢?这要从她的父母说起。

    莉迪亚的母亲白人女孩渴望与众不同的生活,但她的父亲詹姆斯却希望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原因是他的东方人的身份总是让他备受歧视。两种不同方向的向往,因为年纪以及家庭的牵绊,期待不约而同的落到了最像他们的孩子——莉迪亚身上。

    从此,学医和交际两大难事就一直围绕在莉迪亚身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书桌上的作业越来越多,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父母越来越多的期待更是如潮水一般涌来,压在她小小的肩膀上让她喘都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早以前,莉迪亚就知道了,这是个脆弱的家庭,想要保全家庭的她明白,自己做得好是唯一的办法。

    也许这就是孩子的天真和纯挚,以为自己按着大人想要的去做,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期待。但人的期待是永无止境的,有多,就有更多。大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也是从孩子时代长大的,他们深深理解那种被期待的压迫感,却在长大后将这些感觉忘的一干二净,转身就把更多的期待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期待哪有什么对与错,区别只在于多与少。但在这多与少的背后,体现却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理解和关心的程度。

    每当我在路上看到有很多孩子背的书包比自己单薄的背还要宽和大的时候,我总是很心疼。这么大的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心无旁骛的年纪,却要因为太多的期待,背上沉重的书包。人生每个阶段都要有该有的任务和压力,但孩子时代,应该是在父母的呵护和理解之下,无忧无虑的度过童年,而不该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无时不刻产生的对比之下惶惶度日。

    我相信,作者伍绮诗之所以能写出这种情节和故事,是因为华人身份,以及她曾为孩子和如今的母亲身份,让她更理解这种中国式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伤害有多大。所以,借此书,甚至以悲剧开头,她也真的是想告诫父母们,不要给孩子们太多期待和压力。

    迪莉娅最后的死终究无可挽回,但她的心声却无论如何不该被我们忽视: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也许,父母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放手,放手让孩子享受童年该有的乐趣,放手,让孩子拥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纯真。

    书中,莉迪亚的死也让我难以释怀。我一直在想,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意味着什么?深思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孩子遇到选择并不能像大人们一样弯曲如度,左思右想,在他们眼里,世界非白即黑,当不能够达成某些任务又怕让大人失望的时候,他们的极端化选择很有可能就此发生。

    在不懂死亡的年纪,却选择轻而易举的去死,这是个多么可怕的事。更可怕的是凶手——最亲最爱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又如何实施的。

    父母本该是最了解孩子的,最后却因为期待变成了最不了解孩子、伤害孩子最深的人。孩子的愁眉苦脸、不善言笑,朝夕相处的父母不会看不到,也许,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让他们连最基本的感受都不再注意到了。

    死亡,应该是人们能够自主选择之后做的选择,而不是在不懂的年纪就轻而易举的一个选择。不要太多期待,至少,让孩子们长大以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而不要让期待,推着他们走向连他们都不知道的深渊。

    在书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于父母,不要让期待毁掉孩子,于我们,不要让期待湮灭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生命本不该在被期待中陨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lk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