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昆虫平均分给每个人,你将得到2亿只昆虫。
你曾观察过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小昆虫吗?
童年时代,在炎炎夏日里总会寻得一处阴凉,然后蹲下来观察蚂蚁,看着蚂蚁们来来回回的搬运东西,有时候也会故意使坏,在蚂蚁跟前放一大块食物,看看它们是怎样如何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也会洒上几滴水,看看蚂蚁是如何绝处逢生的。
其实昆虫比人类早几亿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恐龙灭绝了,昆虫依旧生生不息的繁衍,无论是水里游的、土里钻的、树上爬的、或者天上飞的,哪哪都有它们的身影,有人曾说,如果外星人来造访地球,他们可能会告诉同伴,昆虫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
说到昆虫,很多人的脑海里肯定还停留在小时候课外读物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中,在这本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里,似乎每一个昆虫身上都有一个谜团值得我们去探究。鲁迅也曾称赞它是讲“昆虫故事”、“昆虫生活”的楷模。
经典虽好,可是原著是面向成人的自然文学,而且由于当时没相机可以拍摄,形形色色的昆虫只靠文字描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读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也没有办法凭空想象昆虫的模样。
为了让孩子能够真正读懂《昆虫记》,日本法布尔学会会长奥本大三郎和绘者山下浩平对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了二次加工重述,它们选取了原著中一些有趣的章节,将书中的各种昆虫以拟人化的手法画成了活泼的漫画形象,降低了阅读门槛,做成了这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法布尔老师的昆虫教室》。
全书一共三册,详细地讲解了《昆虫记》中出现的38种昆虫,其中包括圣甲虫、萤火虫、蜂、蚂蚁、蜻蜓、螳螂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还将法布尔化身为大家的老师,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勾起孩子的兴趣,用“重述+漫画图解”独创的形式趣味性的展现了《昆虫记》中法布尔从观察、提问、实验、思考、结论的研究全过程,帮助孩子开启自然启蒙的大门。
在这套专业插画、兼具幽默、极具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昆虫科普书籍中,孩子不仅可以快速掌握研究昆虫的要点,提升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从昆虫的世界领悟到“法布尔精神”的内核。
一、趣味十足的再现昆虫世界的爱恨情仇
人类的天性使得我们更喜欢靠近一些类似人类的幼崽的生物,但是对于形态、习性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生物,往往会产生厌恶或恐惧,所以你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喜欢猫、喜欢狗,却很少有人说喜欢昆虫。
但有趣的是,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厌恶点,再多了解些这类生物的细节、故事、知识等,或许就会觉得不再恐惧,甚至会觉得它很“有意思”。昆虫就是这样一类生物,很多人厌恶它,但是只要你踏出观察的一步,就会对其爱不释手。
在《法布尔老师的昆虫教室》一书中,每个昆虫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通过漫画中幽默的对话与动作,就能知晓这类昆虫的特征,所以即便孩子不愿意阅读文字,也能从漫画中体会到昆虫的妙处,进而爱上昆虫。
比如书中提到的爱滚粪球的圣甲虫,化身西西里弗,不管前路多么凶险,它都坚持不懈地滚粪球,即便在途中遇到打劫者,也立马转身“可恶,再去搬一次”。
还有夏日经常鸣叫的蝉,聚在一起讨论谁是老大。
就连晚上出来的萤火虫,也在气势汹汹的争论谁发出的光最闪亮,活脱脱的孩子心性。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定真让人爆笑不止,而且毫无违和,因为所有昆虫的个性以及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该昆虫的特色来设定的。在这种趣味十足的阅读中,孩子可以利用各个昆虫的特性,把相关知识牢牢记住。
二、手把手教的传授科学家的思考方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孩子往往更擅长去解决问题,却忽视了提出问题才是智力的发动力。
比如我们都知道圣甲虫爱滚粪球,那你想过这样几个问题吗:
圣甲虫为什么要用滚的方式来搬运粪球呢?
圣甲虫的粪球是怎么制作的,是一开始就是圆形的,还是一点一点堆砌成的呢?
圣甲虫要粪球是干什么用?
先不说你知不知道答案,估计连这些问题都只有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太缺乏观察力。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堆砌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也正是因为超越普通人的观察力,所以牛顿才会从众多看见苹果落地的人中脱颖而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也从烧水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蒸汽机的运动原理,你看观察力就是如此奇妙。
我们可以试着推导下,想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就需要思考,而思考需要提出问题来引导,而提出问题则需要细致地观察。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再开启思考。
在这套书中,你会发现所有有关昆虫的知识都是从法布尔观察开始的。比如他观察到圣甲虫推着粪球,他就想为什么圣甲虫会推着粪球走,他明明也会飞啊,飞不是更快吗。
提出这个问题后,他想到了三种搬运途径:抱着走、揣在怀里、飞着走推着走。
最后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进行整合思考后得出,圣甲虫推着粪球走是一次能搬运更多粪球的方法,而且倒着推也符合他的身体构造。
另外很多时候,对于一些问题我们也会想当然地给出答案,比如屎壳郎也喜欢粪球,那他们也是和圣甲虫一样推粪球吗?估计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的。
但是法布尔通过观察、提问到设计实验,结果发现虽然它们俩都是食粪虫,但圣甲虫是先苦后甜的人设,它喜欢先把粪球滚到洞里才开始享用,而屎壳郎是一个即时享乐的人设,它干脆在粪堆下面挖个洞,把粪便运到里面吃。
整套书中,法布尔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正确的观察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更值得一说的,在实验过程中,法布尔都是将昆虫放在自然生态中进行观察,他曾说“
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却是探究的是生!”
这也是全书最可贵之处,它用一种平等的视角来对待这些处在食物链底端的昆虫,让孩子从中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和慈悲。
三、毫不避讳地展现大自然的残酷,提前修炼心理韧性
说到昆虫的生存,就必须谈到大自然弱肉强食法则,对于处在食物链底层的生物而言,生存法则更加残酷,在这套书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弱化,而是将自然中残酷的一面真实地完整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比如在繁殖季节,蝎子会胃口大开自相残杀,狡猾的蚁狮会把蚂蚁一锅端了。
书中还有特别生活化的一幕,就是一只猫逗弄螳螂,然后将其吃掉,我当时在想为啥作者不去阻拦呢?后来领悟过来,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从来都是弱肉强食,没有任何人能够逆转的。
孩子终究也要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与其粉饰太平让其傻白甜地活下去,还不如让孩子在这套书中知晓残酷的生存法则,让其提前修炼出强大的心理韧性,在其看清生活的残酷后,依旧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接下来的困境。
四、潜移默化地传递“法布尔精神”
书中除了科普昆虫的知识外,我觉得其中传递的“法布尔精神”是最值得孩子学习的。
法布尔因为喜欢昆虫,于是用一生去研究昆虫,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但其实即便在当时,研究昆虫貌似也不是一个值得夸赞的事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体面。况且研究的进展也并不顺利,毕竟有些昆虫具有季节性,有的甚至要花几个月来观察等待,可法布尔并没有放弃。
在法布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秘诀,原来每一个细微的梦想,都是伟大而闪耀的,人只要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把它做到极致,也能收获成功。
所以不要用所谓的世俗眼光来浇灭孩子看似幼稚或者荒唐的梦想,也不要被功利和务实的教育思路所限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其尽情去做自己热爱之事,你会发现孩子的“创造”与艺术家的创造相比毫不逊色。
好的科普作品要兼具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和想象力,这套《法布尔老师的昆虫教室》可谓四美兼备,而且还将昆虫的“虫”的个性巧妙的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浑然天真,趣味十足,语言也颇具幽默,很适合小朋友来阅读。
夏日的野外,昆虫已经出动,不妨跟随这套书,和孩子一起开启一段遇见昆虫的奇妙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