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终于读完了。
有些内容,真是一读再读,令我一次又一次回想到童年,回想到性格的源头,心理的源头。
回想中,总让我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一次又一次让自己从不甘心的境遇里爬起来。
陈老师说,人生最后的课题,是需要整合的。
整合有两种含义,一是回顾自己的人生,一是找出意义的源头。
这是哲学家塞涅卡说:“只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才显示了它们的意义。”
童年时候,外婆的陪伴与照顾;读书时候,母亲的包容与期待;这些都是他们最大的人生意义。
女儿读了大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收入,不仅能照顾弟妹学习,也能够照顾弟妹完成学习业。这又是女儿目前阶段人生的意义。
那么,我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教师,放在整个教育海洋里,只是小小的一滴水,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
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就是把自我看作一个实在的东西,因此产生了执着,觉得自己的什么都是重要的。
要解除这种痛苦,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要走向“无我”的过程。
曾经在年少时,千百次想过自己如何死亡。
如今,年过半百,却没有再想过这个话题,那是因为知道有一天自己必定会死去,会离开这个世界。
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
读过的书?写过的文?教过的学生?结识的人?
我会对自己说,这辈子没有后悔吗?
无从知道这个答案。
这本书的最后,陈老师说,每个人活着,人生课题的本质,就是对矛盾的适应。
这话我特别认同,和身边的人,和家里的人,和远方的人,都有着一定的关联。
关系。理想。现实。亲密。孤独。生死。
写下这几个词语,忽然间笑了。
让一切发生,才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曾经的过往,懊悔有,喜悦有,自豪有,满足也有。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老去,无论我死亡,这都是生命中留下的痕迹。
对与错,是与非,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