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里仁》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就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这里所说的“游必有方”,就是你可以出去,但是要有方向有目的,不能盲目而行,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没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错事,另一方面更会让你的父母为此更加牵挂和担心。而因为自己的莽撞让父母担心牵挂,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另外,《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人的孝道。
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以及皮肤都是父母亲给的,我们要懂得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和皮肤有一点点的损伤,这是孝道的开始。我们要努力奋斗,做出一番事业,名扬天下,以证明父母亲教养有方,这是孝道的结束。
古时候也有很多孝敬父母的典故,比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就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不怠慢。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连着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每日亲自守候在厨房为他母亲熬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自己也才会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他为母亲煎好药后,自己总要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还有一个孝子,也非常感人。他叫黄香,以孝出名。他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从此他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更细心地照顾父亲。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古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没有电热毯、也没有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温暖被窝;也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在炎热的夏天,他只能拿个扇子扇呀扇,为父亲带来凉意。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在古人看来,行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损伤自己的皮肤或者头发都是一种不孝,不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也是一种不孝,远游还是一种不孝,那么,自杀呢?岂不是大大的不孝?
在2021年1月21日11点25分,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个19岁男孩,因为感情纠葛跳楼自杀了。看见这条新闻,同样身为人母的我,心情沉重极了。又是一例青少年自杀事件。多么希望这样的人间悲剧少一点发生啊。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别的教不教都可以,一定要给这个孩子教的是国学。如果,他能懂得敬畏生命,能够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如果孩子能稍微多替父母着想一些,也许就不会轻易做出这样的傻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