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

作者: 请君莫羡解语花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17:07 被阅读0次

            “何为国学?”我忍不住这样问自己。脑海里浮现出许多,但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不禁觉得有些丢人。

            说到国学,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诗经》了。提到《诗经》大概许多人只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亦或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或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其实《诗经》的珍贵,从其六艺可见端倪。弄懂何为六艺,再读诗经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了。它可以说像温柔又大度的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连曹操也感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看来,诗经里表现的情感都是纯真而且适度的。当你有一定生活阅历再读《诗经》,定会读出自己的味道。若你心悦一人,定会想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若你出嫁之时,定会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以说《诗经》是来源于人民的,更是贴合人民的,不是诗人的诗。“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浅谈国学

            提起《离骚》,大概只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或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高中的时候就忍不住抱怨,忍不住嘀咕,“屈原闲得没事,写什么离骚啊,这么长,这么难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再学《离骚》,倒是没有如此感慨,而是忍不住有点同情屈原。常常想,他要是没有投江而死,会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像感慨项羽“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样来感慨屈原了。突然想写写他俩的同人小说了,一文一武,一个刚烈,一个细腻,都跟水结下不解之缘,一个乌江自刎,一个汨罗江里长眠。如若他俩相遇于月下,会不会对月长谈,惺惺相惜?

            鲁迅先生,曾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提起《离骚》,不得不说起《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它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离骚》均有继承。人物刻画鲜明,故事具有传说色彩。稍微用心品读,便引人入胜。是写史,又是写人,是传记文学名著,又具有诗的魅力。时至今日,也让人不得不感慨《史记》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传奇的故事。古人都主张“立言”,司马迁是做到了,一部《史记》足以让他在国学的领域立足。

            谈到国学,会想到《红楼梦》。曹雪芹也曾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有个著名话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从名字来看,便可预知结局,金玉良缘也好,木石前盟也罢,都不过是红楼梦一回。由红学,便可见现在学者对《红楼梦》的重视。很佩服曹雪芹,他将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他说,“那些才子佳人之书竟不如我半世亲睹的这几个女子”。总是忍不住会长,当真有黛玉写般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子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所谓伊人,遗世而独立,也不过如此。更何况她还孤标傲世,超凡脱俗。不是寻常“花瓶”可比拟,她满腹才情,一首《葬花吟》更是让人惊为天人,仿佛真的可以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当真可谓好一朵芙蓉花啊。

            当然,曹雪芹笔下不仅一个黛玉而已。金陵十二钗,朵朵不似凡人。如容貌丰美,堪比杨妃的宝钗;又如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有人说,如若读透《红楼梦》,大概也就没有想不通的事了。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读完之后,难免唏嘘。忍不住叨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20岁读,不一定有所感悟,不如40岁再读,说不定能找到一点和曹雪芹心灵相通之处。细细品习,回味无穷。这大概就是国学的魅力吧,作为一个中国人,总是忍不住有点小骄傲。

            品味国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戏曲剧目,更甚至百家争鸣,万花齐放。每一种心情,都可以从国学里找到共鸣,你学或不学,她就在那里,总是包容着我们,就像所谓伊人,始终在水一方。可以不求甚解,但若一无所知,是否有些遗憾呢?

    浅谈国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国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l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