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女儿买了一本《我讨厌妈妈》之后,我给自己买了一本《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
本书通过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间的对话,介绍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观点是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在阿德勒看来,许多人觉得人生有诸多不幸,是因为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束缚。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精神分析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阿德勒则认为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认为,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比如一个人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是因为他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最终达到让父母担心、得到父母亲照顾等目的。因此,症状或不幸都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结果,都有实际上的好处。通过这样的理论,阿德勒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阿德勒认为改变人际关系困扰关键在于课题分离——既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关于你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但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只有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才会彻底贯彻自己的生活,获得自由。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家庭,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只能算是通往人生的路上,这样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实际上现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阿德勒认为,人生是点的连续,这个点就是每一个刹那。只要每一个刹那充实了,最终就会到达某个地方。
这本书首先颠覆了我对心理症状的看法。
从小到大我都自卑,这些年来我一直学习心理学,但也多聚焦于自卑的原因及危害分析,未曾想过自卑也是有益处的。细细想来,自卑确实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我可以安然躲在自卑的壳里,不去接受任何挑战。一旦面临挑战,我就可以告诉自己,“我不行,因为我很自卑,我是接受不了任何挑战的”,于是就安心地呆在原来的舒适区。而这种自卑还是童年时父母的不恰当态度引起的,我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没有责任的。
阿德勒指出,我们最初对“不幸”的选择也许是无意的行为,家庭环境等外在环境确实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因为并不是每个遭遇相似的人都和你有同样的问题。既然当初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你还可以重新选择。这些理论无疑对我是当头一棒,我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一动不动,却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当面对挑战时,我很难再以自卑为借口逃避,只能正面面对。比如当众发言一直是我害怕的,过去我会以各种借口逃避需要发言的场合。但自从心中种下阿德勒的观念后,我开始带着自卑发言,虽然每一次发言都不是太流畅,但远不如想象中的可怕。
其次,课题分离理论让我的人际交往轻松了不少。
一直以来,我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苦苦追求自己在乎的人的认可,也由此培育了一颗敏感的玻璃心。但凡别人言语对自己有点不满,立马感到了十二分的受伤,这也让我在做很多事时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努力做了却得不到认可,索兴不做。课题分离理论让我学会每当在人际关系中感觉受伤时,首先辨别这是谁的课题,一旦认清是别人的课题便把它放下。一开始时这并不容易,但经常练习后,人际关系上的负担轻松了许多,因得不到他人认可时产生的自我攻击也少了许多。
在和女儿的相处过程中,课题分离理论也让我受益不少。只要是后果需要女儿自己承担的事,比如作业、休闲与学习的活动安排等,我不再像过去一样,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事,也就很少因这些事而动怒,而女儿也在自己多次的尝试与练习中,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让我更加关注当下。
我的人生中曾有过许多目标,但终因目标过于遥远而放弃。对我来说,相对于目标的“伟大”,现在简直不值得一提。但当我在否定现在、幻想未来中度过了数十年之后,才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本应精彩、温暖的时刻。有了这样的反思,我变沉静了许多,不再急于奔向“明天”,而是安心地完成每一天自己定下的任务。因为,认真划下每个点,才能构成一条美丽的生命之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