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于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公映。这部影片继承了日本文艺电影一贯的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尊重和自尊,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铜锣烧
文/彭少君
在种满樱花树的街道一隅,有一家铜锣烧小店。店主千太郎是一个中年男性,为了生计也为了偿还屋主的借款,他每天在这里出售铜锣烧,顾客不算多只能勉强经营。对于生活,他有些迷茫和消沉。这份工作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营生手段,他像是被无形的手向前推着一般,只是顺势机械地运转身体而已。
【影评】关于尊重、关于自尊: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赏析樱花烂漫的一天,一个名叫德江的76岁老奶奶来到店里,说自己想在这家铜锣烧小店里打工。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千太郎自然拒绝了她,不过在她临走的时候,千太郎送给她一个自己做的铜锣烧。几天之后,德江老奶奶又来到店中,希望千太郎能雇她在店里打工,这一次千太郎又拒绝了她,临走的时候她对千太郎说,他做的铜锣烧皮还不错,但是豆沙馅的味道却还有欠缺,另外,她还留下了自己做的一盒豆沙馅。一段时间后,德江老奶奶再次来到铜锣烧小店,这一次千太郎主动请求德江老奶奶在店里帮忙,因为之前他吃了德江老奶奶做的豆沙馅,品尝到一种未曾体验过的美味。于是,德江老奶奶开始在店里帮忙,由于铜锣烧的味道得到提升,顾客不断增加,千太郎的生活也愈发变得积极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没有顾客再到店里买铜锣烧。因为大家慢慢发觉德江老奶奶曾患过麻风病,虽然已经康复,但是因为后遗症,她的手腕弯曲变形,并留下可怕的疤痕。屋主也因为这个原因,逼迫千太郎辞退德江老奶奶。在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中,千太郎不得不辞掉了德江老奶奶。这一番遭际也让千太郎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故事梗概大致如此。导演河濑直美借助一个曾患过麻风病的老奶奶的痛苦遭遇,为我们揭示了蛰伏在社会中的歧视与无情。当然,本片不仅仅是让人关注到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它让我们联想到更多种类的歧视:或是因为传染疾病,或是因为家庭出身,或是因为后天犯过的错误……总之,歧视像顽疾一般一直潜伏在社会中。有时我们也成了这种歧视的无情施加者。
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都或多或少有欠缺(比如出身、外貌、健康、才能等方面),而这样的欠缺就成了引起他人歧视的火种。很多时候,我们在歧视他人的缺陷的时候,他人也在歧视我们的缺陷。所以说得极端点,我们都是被歧视者。一部影片不会彻底改变社会结构中沉积的歧视,但是它提醒我们:在可能施加歧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所遭受到的歧视,将心比心,尽量将尊重和温暖给予被歧视者。片中,一个女孩在翻看有关麻风病人的画册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也想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社会中”。其实不仅仅是麻风病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社会中,而这样的阳光明媚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积极创造。
让被歧视者得到尊重和同情,似乎并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她想要告诉我们,自尊自立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真正尊重。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是,德江老奶奶第一次在店里用红豆做豆沙馅。她慢慢地清洗、煮熟、蜜渍红豆,就如同对待一群孩子或者说是一群小精灵一般小心翼翼、饱含关爱。一旁的千太郎着急地说道:“这也太麻烦了”。但是,德江老奶奶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节奏,她回复道:“是啊,因为要盛情款待她们”。千太郎立马问道:“款待顾客吗?”德江老奶奶回答道:“是盛情款待红豆们,她们好不容易才从地里长出来。”用红豆做豆沙馅的过程,对于德江老奶奶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手工作业,而是一种款待、一种致礼。从她专注的眼神、娴熟而又恭敬的动作中,我感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她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她对于人生的达观。我想无论过去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却依然认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吧。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自尊自立,就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意象“樱花”一般,如此唯美如此绚烂。
【影评】关于尊重、关于自尊: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赏析如何评价一部文艺电影的好坏呢?我觉得一部好的文艺电影,不在于故事内容的新奇,不在于拍摄手法的独特,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洗礼精神”的作用。一部好的文艺电影,让我们的内心像在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洗涤过似的,变得净洁无尘。就像世界瞬间发生了改变一样,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新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从“洗礼精神”的角度来看,本片算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电影。这部影片也继承了日本文艺电影一贯的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当然,除了樱花、电车以及铁路岔口“咣咣咣”的警示声之外,还有什么美好的意象呢,还是请您自己从影片中寻觅吧。
好吃的铜锣烧,您要来一块吗?
2016.03.10
【影评】关于尊重、关于自尊: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赏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