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起因是看到up主老蒋和小丹尼的辩论,两边的视频都看了,各有道理,角度不同,我同意辩论部分对错,只看立场,更多的是扩展思维角度。刚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也整理几个自己的观点,简单说一说。
首先我的观点:互联网加深了知识鸿沟
知识鸿沟起源和定义如下(引自百度):
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理论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菲利普·蒂奇纳(Phillip Tichenor) 、多诺霍(G. Donohue)和奥里恩(C. 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从1979年开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验社会的理论假设。
他们认为,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这实际上是对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公平性提出了质疑。蒂奇纳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量的差异、社会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媒介的性质这些都是造成“知识鸿沟”扩大的原因。
我接下来简明扼要表达一下自己的论述。
1.财富不均衡加剧了知识质量不均衡
大家都感觉到,财富分化越来越大,社会阶级越来越分化,虽然互联网上课程越来越多,免费课程也到处都是,但是午餐有可能免费,但是好的午餐一定不免费,虽然花钱不一定买到美味,但是不花钱肯定没什么营养。有变现能力的课程才会被精雕细琢,而只是聚拢流量的只能是炒作蹭蹭热点。
比如: 从小孩来说,网上的免费乐高教学视频,一定不如现场高级课程有内容有收获。学生来讲,网上外教一定不如国际学校全英文老师更有帮助。成人来说,网上叫你创业一定不如企业家付费协会或企业家活动更有干活。互联网虽然让信息增多,普通人比以前获取信息一定是更容易,也有很多很好的公开课,但是那些只是知识点,不是系统的只是,更别说思辨能力。
2.知识不均衡导致知识积累的复利效应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计算结果来呈现复利的巨大威力,1.01的365次方= 37.8 0.99的365次方 = 0.03。
而有很好知识基础的人,会因为自身判断能力、所处环境、朋友圈子、社会地位、知识储备等,而具备识别、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做加法简单叠加,而是类似复利指数增长。举例说明比如知识是球形的,知识的储备不同是球大小的不同,球的表面积是向外眼神拓展知识的接触面,只有球体积越大,接触面越大,也就是接触到其他知识、并识别和获取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使得知识球体更大,而知识球体变得越大,再次扩大后引起的面积扩展就更大,从而带来更多可能和机会。
知识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甚至旅游知识、绘画知识、文艺知识、文学知识等等,不仅仅是但领域的知识具备上述特性,当具备多领域的知识时,逻辑思维、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又会进一步加剧复利作用。
这里的复利作用不是说每天累计一点点,就一定会达到一个具体的什么程度,这里的复利作用更多的是说一种趋势。
3.精神鸦片麻痹知识储备更少的人
在现今娱乐和热点的世界,推崇流量和用户粘性,各种平台都在关注用户获取和用户停留时长,正向的说法是加速平台发展,识别用户爱好,并满足其需求,而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痹,喜欢看什么,就全部给你什么,而你不断的看到的信息,让自己以为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些,然而事实是,这些仅仅是针对单个用户的精神鸦片。
基于大数据和AI的科技进步,让这些分析算法进一步完善,用户画像进一步准确,精准对症下药,精神麻痹能力进一步增长。知识储备越少的人,被麻痹的可能性越高,而被麻痹之后相信其就是社会的主流信息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产生知识封闭,而不再接触其他信息,进而无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越陷越深。
以上并不是说起步低就不能冲破限制,而是说这种可能性会变小,但是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而在知识提升上真正的进行思考、真正的系统性补充,反精神鸦片内容,不断积累利用复利,是有冲破限制的可能性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不断的站出来,看到现状,保持清醒,才是可能进步的第一步。
这一篇思考还是不够深入,后续要不断加强深入思考,不应该满足于浅显的、碎片的知识点的获取,从而降低自己的精神敏感度,而导致不断落后。
保持敏感,加深思考,共勉。
by Miss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