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名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他取得的成就最大。曾国藩在这群名人中天资是最差的一个,他在科举考试中历经六次失败,在第七次时才高中秀才。艰难的科举考试塑造了他“崇尚笨拙”的人生哲学,这也让他一生受益。他一生中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一手创建了湘军,参与指挥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就立德而言,他时刻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苦学苦修圣人之道,道德修养极高,近乎纯粹。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大人物,毛泽东曾言:“余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评价其:“足为吾人之师资”。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大儒,潜心专研理学,对理学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他留下的家书语录,直到今天也让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受益匪浅。
一、立志
明代王守仁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是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不前。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之后他就以圣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的去践行。
在学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第一项成功的是戒烟,他的烟龄很长,在读书之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三十岁之前他两次尝试戒烟都没有成功。立志自新后,不论戒烟的过程如何痛苦煎熬,他都没有碰过烟筒,最终戒掉烟瘾。这件事情的成功也大大的鼓舞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可是相比较戒掉烟瘾他发现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何丹溪来,久谈,语多不诚。午正,会客一次,语失之佞。酉正客散。是日,与人办公送礼,俗冗杂杂可厌,心亦逐之纷乱,尤可耻也。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乎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后,也让曾国藩领悟到想要改掉自身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做圣人是终身的事业,对于想要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二、自省
海涅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的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进行每天的自我反省,最开始的日记也是不得法门,写的是流水账,慢慢地他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一直到去世前他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郝。”六十二岁的他此时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依然一模一样。
他一生中历经两次自杀,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他经历了靖港战役的失败后,他眼看自己几年的心血转瞬化为乌有,心中悲愤难当。又不忍回去后面对同僚们的讥诮,他一步跨出船舱,跳入水中,后被护卫们救起。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自杀。
在九江战役中,太平军趁着夜色,用火攻湘军船队。致使湘军水师纷纷弃船逃生,曾国藩看到这一幕万念俱灰,重演了靖港战役失败的一幕,他再次跳入江中。后被水师统领彭玉麟驾船救起。这是他第二次自杀未遂。
之后又被咸丰皇帝拿掉兵权他至此蛰伏两年,痛定思痛,最终完成了脱胎换骨。他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自己在官场上不得志,不光是皇帝的小心眼,大臣的多自私,更重要的是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有很多缺点,之前自己与别人相处总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锋芒毕露,人浊我清,又太过正直,不懂变通。后来他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老子也说过“上善若水。”
在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通过一个个困难的关口。既然没有办法去改变当时的大环境,又想有一番作为,只能在本心不变的原则上,改变一下策略。以前曾国藩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引起斑马们的群起攻击。现在他把自己的身上也涂上了斑纹,以便让斑马们误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同类。这以后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就如鱼得水,更加游刃有余了。这一改变也为他日后办的大事减少了不少麻烦。
三、有恒
开始一件事情容易,但是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却是很难的,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和别人拉开距离,就在于长此以往地坚持做一件值得的事情。
《后会无期》中苏米说:“为什么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为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才能走向成功。
曾国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做圣之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也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的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学做圣人。并为了这一目标像苦行僧一样日复一日的坚持着。即使在去世的前两天他也一边忍受着身体的病痛,一边不辞辛苦的工作着。有人说,他是为大清帝国活活累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