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的情况下,大明朝有了内阁制就可以让大明朝这台庞大的机器正常运短。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内阁跟之前的丞相制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明朝的内阁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机构,那么你就想如果明朝的皇帝不去做决策的话,内阁还能保证大明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转吗?我们就拿万历年间的事来说,万历 34 年,大学士沈黎请补六部的缺员,万历皇帝不报不批。万历四十五年,政府司缺官、学士方从者等怡情补缺,万历皇帝还是不报不批。万历四十二年,内阁首府叶向高在做报告时就说,六部尚书中现在只有一个在任的,全国的巡抚,各县的州府的官员缺员已经达到一半之多了。
所以说明朝的皇帝如果不参与干活,不参与决策的话,大明朝是不能够正常运转的。万历皇帝的戴正也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那么咱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朝皇帝必须参与到朝廷的决策事务之中,大明朝才能够正常的运转。回到咱们一开始的问题,明朝之所以让我们觉得昏君很多,就是因为后世人都觉得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不爱上朝,可是这中明一朝,该明朝皇帝干的活,除了万历等少数几个皇帝之外,大多数的明朝皇帝还是把他们该决策的事都给处理了。内阁的权利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才逐渐扩大的。
朱元璋在洪武 13 年处死了宰相胡为庸,中书省就彻底被朱元璋给废除了 6 部直接对朱元璋负责。这个时候皇帝的工作量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朱元璋每天要批阅的奏折就打百余份,所以朱元璋才会写实调侃自己,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以税朕未税,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无犹拥被。
所以你可见废除中苏省之后的明朝皇帝的工作是有多么的繁琐,所以朱文璋才设置了电革大学士之职来帮他处理朝政。最早的大学士基本上干的都是咨询顾问的活。史书中用 4 个字描述了这一时期大学士的权利,就是显索参决,意思就是大学士是无法参与到朝廷事务的角色之中的。
可是大明朝这么大,你全靠一个皇帝干活拍板,你想想这工作量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能比拟的?在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孙承哲的官员,他就统计朱元璋曾经在短短的 8 天之内就批复了 1600 多个奏章,处理了 3000 多件的事物。朱元璋他也不是机器,如此繁琐的工作不但让明朝的皇帝身心俱疲,使得明朝的行政效率也不是那么高。但是明朝在开国,依靠着朱元璋超负荷的工作量大,明朝的前期还是能够不错的运转的。可是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之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朱棣这个皇帝非常喜欢御驾兴征,可是自己一出门打仗,朝中的事务就没办法处理了。这种情况下,朱棣就得安排大臣在文渊国处理朝廷事务,这也是明朝最最早的内阁的雏形。到了仁宗跟宣宗朝时,内阁已经能够协助皇帝去管理 6 部了,内阁的权力在这个时候才有所提升。到了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已经俨然成为了前朝宰相的存在了。
虽然内阁在这个时期分散了明朝皇帝的一些权力,但是关键事物的结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的,内阁对皇帝的威胁还是有限的,所以你看中明一朝并没有哪个权臣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地位的,所以这种内阁的制度既能保证皇帝在少干活的情况下维持朝廷的运转,也不会像元朝那些权像那样去威胁皇帝本人。
如果说内阁制是大明朝一台庞大的运转机器的话,那么让这台机器运转起来的人就是皇帝本人了。明朝的皇帝并不是不勤政,而是这台机器让皇帝本身就减少了很多的工作量,我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让这台机器启动,我干嘛还要费劲的去搬动齿轮?正是这种原因就显着明朝的昏君比较多,但是历代王朝哪个没有昏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