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闻茶香徐徐来

作者: 鲜衣怒马少年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23:04 被阅读0次

    但论因果,刚好遇见。

    佳境高朋,择人聚缘。

    若闻茶香,宁一之地。

    语竹听宣,三宝思禅。

    提及,若思禅茶之境,曾经亦没往来,各种滋味,透过文字蒙雾隔纱,总在似是非是之间,今儿当切实体味一翻,才明,美学就在“留意”。

    生活需要仪式,但非只剩仪式。仪式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生活本身,毕竟除了喧嚣,也需要一味天地安宁。

    梅姐,遇见她时,只因一座店的外观,江南中式风格,一股子山灵水秀,在我们大西北能有这种韵味,只觉亲切,有种引力一拉便进去,这一进,不会想到会有今天。人生往往不期待,才生出更多欢喜。

    第一第二次,只买了店内的物件儿,第三次是坐下来,一呆七个钟头。于是,引到了今天,人生多数由许多点,不经意间串联,成了今天,不是吗?

    梅姐邀约,没有太多形容,也没谈及参加的人员,只仨人。让从来不知道茶会是什么的人,一脑袋雾水。要说有雾水的东西,总会透着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越看不清,越想剥开帘子看一看。似及了许仙剥开纱幔那一刻对小青的怦然心动。人的欲,可黑可白,就看顺用逆用罢了。

    二点二十准时赴约,即对陌生怀有一丝疏距,又对遇见心之向往。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就让一切恰好。一入门,就听见梅姐的呼唤:“高竹来了,就差一个三宝。”

    梅姐不让去二楼,留丝悬念,不是不敢想,会遇见什么?而是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叫做——猜不到,也别猜。

    既然猜不得,何必猜,把心安然放下。不取不舍,于正念中,才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

    “三宝来了。”一个弥勒般的笑容迎面掠过,哦,他叫三宝。梅姐细心的拆解三宝的包袱,油灯、油灯台……一切刚刚好。宁一老师清幽淡雅,安静的坐于茶台前,仅礼貌示好,便默言不语。除了梅姐,都是第一次见。

    听着鸟鸣,似在溪水之畔。突然很想沉浸其中,毕竟在钢筋水泥之地,能有如此桃源实属难能可贵。在二楼布置的梅姐下来了,示范了进入茶会的仪式,面前一幅幽深之境的鹿的画作。梅姐解释,双手空心合十,不一定要拜什么,可以拜自己的信仰、可以拜自己、可以拜天地、可以拜任何一个自己想拜的。

    缓缓走向前,以恭敬之心礼拜心中所属,并不一定是宗教,也许只是人生路;也许只是归家之途。一盆水供洗手,先沾手背是“得”,后沾手心是“舍”。这似人生之期遇,每每都是想得到,但终究回到了“舍得”。中国文化非常有趣,不说“得舍”,反而说“舍得”,毕竟终其一生才明白,当下所处的境遇中,都是自己当初舍掉的,时间、青春、努力、付出、隐忍、宽厚、泪水、苦难……毕竟舍不去,也得不到啊。人生没有那么多舍去的繁杂,怎会有今日的缘聚呢。

    仪式背后的思考,更深刻于仪式本身。毕竟只有深刻意义的东西才能衍生仪式,不是吗?看不清时,就是需要反向观照,这即是醒。

    应梅姐所说:“如听见家的呼唤,在缓缓踏步上楼,每一步都遇见虔诚与放下。”

    一首藏地的曲子,不知名,不知意,只觉得响起时温暖,似婴儿安然的躺在母亲的双臂之间,感受那一份心跳,不知不觉跟随着引领到达彼岸。“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如《心经》最后一句无法翻译的咒。这是回家,是,彼岸啊!

    在外的游子,总归有一天要回家啊,总归有一天要看见自己。人呢,眼耳口鼻舌身意,通通外发攀缘,时时刻刻着眼外部世界,可是心灵的根要回家的。回家了心才能放下来,心才能安下来,心才能歇了。每每想起慧律法师所讲:“我们要去佛的心灵世界去看看。”是啊,吾心即佛,而我们却看不见,没有慧眼啊!障碍了空中朗月的明啊!月本明,只是乌云遮住了。

    有时候师父总说:这些世间的孩子好苦好苦,应付世间种种,不容易啊。就因不易,才生出出离心;就因为难,才懂得调试这唯一的故乡。

    一上来,这“上来”用的极好,和下面是不一样。有特意采的荷叶,特意布置的灯,特意布置的景,特意布置的茶台。这是还需“作意”而修定功啊!毕竟我们都在“有寻有伺”的境界。还到不了“无寻无伺”。还要借“相”法而入,就如《青蛇》说:“谁说一见钟情与色相无关”。当然有关,我们世人贪爱佛的庄严相,贪爱菩萨的慈悲相……我们贪什么,便让世间有什么,我们贪美,生活便有了美。

    若闻茶香徐徐来

    这种种相,也是心变现的。因为有所喜,以为有所欲,就对庄严的场倍加喜欢,但也因为如此场态,才能摄服住我们的六根。

    初见,寂静,默然,不语。梅姐道:“我们先品茶,这茶是送给我心目中的君子。”

    此茶真淡啊,淡到稍稍不在意,就忽略了它还有味道,但,毕竟淡茶中也是苦的,只是因为淡,苦便不觉得格外苦,细细一品,似有苦,似无苦。淡薄之人,应当如此,因为至淡,苦涩尽数失了,无味中有真味。似老僧入定,往来与天地之间,一吸一呼,似橐籥,就这么平常。

    三十几岁的某天,突然看书看到精彩处,体悟了一句话:“平平常常,常常平平。”这句没什么外来之路,全从心中升起。那是心声啊!如果能平平常常,常常平平度过一生,便是真意啊!哪里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哪里有那么多跌宕起伏,哪里有那么多山河浩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不惊,不喜,不悲。常常在平平淡淡中安度此生,从尘里来,亦要从尘里还。

    若闻茶香徐徐来

    茶台布置格外惊心,精心不足以表达,这一刻真的惊到了,一张鲜活的荷叶,凝结着颗颗露珠,似在意,似不在意。就如唱戏的人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即是:似在板眼,又不似在板眼。一下子让人惊着了,不好说那份滋味,毕竟太好的东西就“哑”了,失声了,在怎么形容也形容不出那份味道,大美无言吗。

    几杯淡茶,突然一杯白水,打破了沉寂。“怎么这杯这么甜?”宁一老师说。是啊!那一阵只是身在茶里,心也在茶里,静的只剩茶了,席地而坐的蒲团上,真是静了,腿便不觉得麻,这一惊,便觉得麻嗖嗖的。浸润在淡茶中,喝到了白水也浑然不知。可是,就是真的好甜。茫茫然中,话匣子打开了。其实在话未开时,就觉得此茶似白莲在心间开着,远处深幽的径路上一个白衣观音大士缓缓走来。

    若闻茶香徐徐来

    宁一老师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践行者,在高考不考的中国经典中,不为名不为利的传播给高考生《道德经》,并且用极为善巧的办法,让高三生一学期不知不觉中学了整本《了凡四训》。为的不是当下孩子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本身本来就是为了一生,而非成绩,但是现在教育的本质成了即刻见效,马上看到结果。想起古代的经典教育,所背的经,很多体悟到其中真意都已近暮年,可就是因为此,却受益终身。更有趣的是,古代先读《大学》、《中庸》等。比如《大学中这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学习的“总持门”啊!

    先把心止于一处,是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系心一处,修定功。定为慧之本,只有定功修成,智慧之光自然现前,照破一切无明,这就是静之体。

    以定来修身,安住思维,静滤思维,这即是禅,禅本来就是思维修。不管是净土、密宗、禅宗,一切的八万四千法门,第一步都是作意在修,都是意的境界,儒学法门也不离此,这个意不是分别意识,是意识清净现量的正面。比如读经,以正思维代不净思维。这个清净意识现量的正面,已经接近到第七识了。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在轮回之中,都是意识所造成的;成佛作圣,也是意识所修成的,一切离不开意识。所以,诸法的善念、恶念、白念、黑念,皆是作意之所生。诸佛菩萨就是意识转了,成妙观察智,也是作意。

    古代的经有力量,因为是恒古不变的的真理。而我们用正思维作意而修,修定,见性。什么时候也不过时,不过气,八百年前是这样,三千年后还是这样。不像现在的课本,过几年改个革,总是革新,却把心革没了。

    能把高考不考的经典拿回来教授孩子,能把真正妙观察智拿回来的,这不就是菩萨行吗?慈悲喜舍吗?所以一君子茶配一君子,一切也是刚刚好遇见。

    我偶时,也读经,真读起来,也摇头晃脑,是体内气机引动,充其量,也就是外道。如不离本心,就是正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变化气质。

    过去读书先从心地下手,上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了不起,一上来就明了明德,一上来明心见性,开智慧。然后知识就down下来了,就像今天接上网络了,什么都知道了。

    所以古代人成圣成贤的多。因为入手就直指根本,怎么学,不离本心,在大定中生出智慧之光。学出一个成一圣,成一贤。而如今教育舍本逐末了。不修心,直接授知识,就像不联网的电脑,装什么软件,都局限。都是井底之蛙,但就这样的教育却成了普化教育,想起来真可怕。

    宁一老师的名字也有意义,她遇见一个老师的名字,叫“清一”。取自《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天为乾,为男,而宁一老师正好为女,取了“地得一以宁”。地为坤,为女。一切就是这么刚刚好。名字出自《道德经》而后传播《道德经》,一切都是机巧机应。

    时间有限,感慨太多,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闻茶香徐徐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bm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