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是在说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丰盛,更是灵性轻盈。
康德说人有三种快乐,第一种是物质上的,第二种是道德上的,第三种是心灵上的。这第三种快乐,便是美了。审美的快乐能让我们放松心灵,让自己的生命有一些时刻,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不必匆忙追赶人生的意义。“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进一步说,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心灵的“松绑”,而且在于精神的洗礼。木心的一生是动荡的,在浩劫中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可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上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省下写“交代材料”的白纸,在上面写满了诗歌。可以说,在生命的至暗时刻,是美拯救了木心、照亮了木心。这些美,使他的一生,都散发出珠玉般的色泽。
这就是美的力量:无论是身在荒漠,还是在拥挤的人潮之中,美都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
然而,审美力是需要培养的。如果一个人本身不具备诗意的目光,在哪儿能找到诗意呢?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忽视对品质的追求。文艺作品风格同质化倾向严重,网红产品千篇一律,学生淹没于凌晨的书海,看不见窗外的梨花。这些都是审美扭曲或匮乏的表现。
美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因此并不是越高端、越奢华、越盛大的事物就越美。“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绝不是贪婪。”倘若在追求美时,追求的不是“美”,而是“看起来美”,甚至是“让别人觉得美”。那这种“美”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吗?由此观之,美应当鲜活地生长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光鲜地展示在别人的生活中。
如何审美呢?私以为,美的载体有许多,而美的灵魂在于情怀。虽然小众而温柔的虾米音乐已经与我们告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小而美的情怀告别了。更多的美存在于风雨声里,潮汐声里,流连于云的光影,竹的摇曳————审美是“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
在《儒林外史》中,日色西斜时相约到雨花台看落照的脚夫让我们看到了“六朝烟水气”的风雅,也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权利。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夏日、秋月、冬雪。不错,美让我们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莫负良辰好景。且以怀旧的温情,拥抱每份稍纵即逝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