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7日和两好友聊了近9个小时,发现自己过去一直是假勤奋。
在谈话过程中,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嗯,对,你说的很有道理”,几乎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菜菜说这是因为平时没有停下来消化学过的知识,只是一味地享受学习新知识的快感。
换句话说,我把读过的书几乎全部还给了作者,所谓的阅读只不过是让知识在眼睛里走个过场。
难道之前就没有人提醒过我?
不是的,过去的一年,订过得到专栏,听了数不清的讲座,有一次听李笑来在知乎上的讲座,专门讲阅读方法论的,我写了整整4页笔记,最后还整理发表在简书上。
这特么够认真了吧,居然还是没有效果。
不对,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我压根儿就没有实践。
难道是别人说的方法太复杂了,不好用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叫兽的方法够简单的了。
那天菜菜推荐了李叫兽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读完此文,我心服口服。
我们来看看李叫兽的学习方法。
首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一般要找5个以上,否则决不罢休。
其次,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接触了一个新知识,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
第三,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比如看到一种现象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哪个知识可以用来解释该现象。
李叫兽在一本神经心理学的书中偶然看到一句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如果是我,那多半是一带而过。李叫兽怎么做的?这家伙愣是想出了7种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的现象,并且想到了应用该理论的3种实际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子拉开拉大的。
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举一反三;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就是学以致用;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就是好奇心。
举一反三,2000多年前就被孔夫子用来教导学生了,亏我特么还跟人说我对文言文不感冒。
学以致用,这个词平时自己嘴里也经常念叨,然而不过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好奇心,谁敢说自己没有呢?只不过往往用错了地方。
这三点,看似无比简单,但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这样学习起来很费劲,可能一天也看不了几页书。
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太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思考和消化知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心急就越没有耐心,越没有耐心就越没有效果,越没有效果就越心急。
当读过的书摞得越来越高,而自己的认知却丝毫没有长进,就要问自己: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进步。
如果没有进步,那你所谓的学习,跟闲聊、听音乐、喝茶又有什么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