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佛坑万籁静,从此浮躁不再生。
当然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吧,不过最近密集地看佛学的周边,确实也生发出了一些感悟,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一些思想照进了现实,有前所未有过的平静感。
从释迦牟尼的树下悟道到现在几千年间,佛学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洗礼,虽然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却仍在社会变革和思想的不断加持和变化中,慢慢成长出了新的样子。
现在的一些寺庙,已经商业化到离谱的程度,进门要钱,烧香要钱,卖各种东西,大师指点也是牟利,佛学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一个工具,当你看到一个和尚开着法拉利在路上急驰而过时,怎么会想到色即是空?
然而,学习的乐趣在于溯源而上,找到源头,理解佛学究竟起源的样子,和怎么样一步一步变成今天的模样。
释迦牟尼本是印度的一个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不满足于富贵无忧的生活,要追求真正地解脱苦之道。现代的人很难理解,众生皆苦的概念,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当时的宗教体系中,苦已经是一个共识,生老病死、六道轮回是一个前提基础。
而佛教为什么拥有广大的教众,也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底层的共鸣,生活本来就不如意,现在有这样一个思想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处于苦的状态,很容易受到支持和治愈。
而释迦牟尼的悟道,是要解决这个苦的问题,那么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