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选择,流程不十分复杂。以法国为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高中毕业,在国内被二本以上大学录取)就可以考虑留学。然而,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家人和孩子都知道,复杂的不是流程,而是比较多方面因素然后决定的过程才是最艰难和复杂的。
做决定的基础:性格
我2011年从法国巴黎七大研究生毕业,在法国国家科学院工作了1年多后回到武汉。回国后周围的同事朋友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孩子想出国留学,但是作为家长不知道该不该放他走。被问的次数多了,我自己也开始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并和我的父母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我是个相对来说懂事比较早的孩子,爸爸说。他指的是独立生活和与人交往方面。这一点在我回顾我头20年的人生时也多多少少印证了爸爸的认识。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工作很忙,工作离家远。我是姥姥表姐们轮流带大的。在生活独立方面,妈妈从小对我要求比较严格。这一点看似絮叨,其实对于出国后面对生活完完全全自己照顾自己的局面,很多孩子无法适应,导致日常生活状况一团糟,进而影响生活,学习甚至是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之前在留学生圈儿里听到的一个奇葩:在家的20几年从来没做过家务,没刷过碗,衣服脏了都是周末拿回家妈妈洗。出国以后他吃完饭的脏碗堆在洗碗池里,然后打电话给妈妈问该怎么办;在我与几个中国留学生合租的别墅里,公用的卫生间由几个人轮流打扫。但是总是有那个1,2个人轮到他们就是不履行责任,理由是不会刷厕所。以至于每到他们值班的几天,马桶内侧就糊了一层粪便。当然,你可以说这样的事情即使在国内也经常发生,但是毕竟出国后离家十万八千里,在国内有了问题父母还能赶到,在国外除了自己适应别无选择。
生活自理性还是小事情,精神层面无法自理就是大事情了。
留学生活是个非常孤独的过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需要学习,考试,勤工俭学,起初认识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真正的朋友也没有那么容易结交;国外,尤其是欧洲的娱乐生活,不是少,而是中国人不习惯。留学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但是如果心灵如果足够独立,将心思铺在学习和勤工俭学上,会发现孤独不需要被战胜,而是可以与之友好地相处,并且这种相处可以让人更加强大。在孤独中人能彻底安静下来,享受孤独的过程也是深度思考的过程。然而,心灵不够强大的留学生在面对孤独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为了日常生活有个伴儿,很容易选择一个身边离得最近的“那个人”同居。一不是爱情,二不为共同成长,仅仅是做个伴儿。在一起耽误了时间,流放了大好的学习和奋斗的青春。几年下来,语言没有长进,一纸文凭也没有拿到,不得不回国的时候还落个分手的下场。
的确,这些事情即使不出国也经常发生。但是国外的环境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给了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家长不在身边,远水解不了近渴;以法国为例,大学没有“校园生活”一说。学校提供很少量的宿舍(Crous),并且只向有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的学生开放(比方身体残疾,家庭极度困难等,要提供非常多的证明材料),层层申请审核通过也可以居住。本地学生一部分与父母生活,大多数在外租房,没有任何长辈和学校人员的监督。我观察了一些国外的孩子,他们很多从小就非常独立,即使没有监督,生活也安排地井井有条。中国留学生的区别在于我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高度呵护下长大。从父母的羽翼下突然飞到了完全自由的天空上,不是天高任鸟飞,而是天高鸟乱飞。
对于不同和不利环境的影响所作出的反应就是性格中第二个要素:主见性。
留学生活对一个孩子的考量是全方面的,学习成绩仅仅是众多方面的一个。这也是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试图凸显的地方,考试成绩与思考,表达,协作,与周围人的相处,人性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应试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如果不睁开眼睛学习当地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跟随了错误的努力方向,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大跌眼镜。这个是后面的章节我将会重点讲到的关于在国外大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环境的认知,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时作出正确的反应是一个成功的留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性格因素。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甚至是人身安全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交高质量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了国外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交友要特别特别慎重。现在不同于邓小平留学的年代,鱼龙混杂,可以说什么样的孩子有条件都可以出国留学。与上面孤独的问题对接,人在孤独的时候容易饥不择食,交友不慎。出国后交朋友要像找对象那般擦亮眼睛。因为留学生活相对单调,朋友就变成了”亲人“一般,有的时时刻刻都混在一起。如果交到所谓不好的朋友,后果可想而知。
交友谨慎意味着主动选择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性格中主动性的体现。他心里清楚自己的目标,时刻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所有审查。与自己的目标不相匹配的人或物能够很快地用聪明方法以壁之。“评价1个人只要看看他周围的7个朋友”。
我在巴黎读法语的第一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几个也是从山西来法国留学的同龄人。他们在法国最西边的小城市布雷斯特大学读法语,有的已经进入了大学学习专业。来到异国他乡见到老乡格外亲切,便很快和他们熟悉起来。因为法国的小城市生活成本比巴黎低太多,我还动过去找老乡们念书的念头。于是利用放假坐着TGV(法国高速火车)去考察了2次。
当我深入他们的生活时发现,小城市里因为生活成本低(两个人租一个70平米的房子只要人民币几百块,除去学生的房屋补助一人只要几十块钱),他们不需要打工,家里完全支持的了。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一天几个小时的语言课程后就开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完全是在法国过着中国人的生活,讲着中文的黄段子。同时也有一部分“要强”的留学生利用小城市人比较热情和生活便宜的优势,租当地人的房子,努力了解当地文化,与房东多交流提高法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据说有一个女孩子成功申请到了巴黎大学的硕士,后来进入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当然,这个有出息的女孩子是从来不和讲黄段子这帮人来往的。
你看,留学生的环境里有的时候泾渭分明。你究竟有什么目标,需要和什么人来往,自己心里要有谱。后来我当然没有去布雷斯特找我那帮喜欢吃火锅讲黄段子的老乡们上学。
作为已经成年了孩子的父母,在对18年性格的观察中应该清楚自己的孩子属于相对“主动”还是“被动”的性格。并不是说“被动”一些的性格就一定不会优秀,但是出国对于他来说风险和靠运气的成分都大了一些。
其次是大环境因素。
10几年前我在法国上学的时候,欧洲整体大环境还是相对安全的。那个时候经常说的是青少年犯罪,就是街上的小混混比较多,大多数是黑人和阿拉伯移民的后代。他们集中混迹在几个巴黎周边的区分。但是最近几年穆斯林极端恐怖分子的猖獗使欧洲和美国的不安全因素上升了很多。但是是不是就一定会出安全问题呢?当然不是,这也是概率事件。
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这时候也需要留学生对环境的警觉以及积极主动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比方说租房子不要租在不安全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尽量不去凑热闹,陌生人的车务必不能上,去任何地方首先要判断起安全性再决定是否有必要前往。在安全问题上不要受他人和环境的唆使,需要知道父母讲你送出国首先是要你安全地回家。我认为凡事谨慎,能够作出正确主动的判断也是需要父母再三考量孩子的性格因素之一。
回到同事朋友的问题。中国人说孩子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高中毕业已经成年,我想作为父母大多数都已经对自己孩子的性格了入于心了。因此,我经常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
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独立和主见性两个方面有没有信心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
谢谢你的关注,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