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以为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而互联网公司处在了赚钱的风口时,真正聪明的人其实将眼光放在了线下。为什么说将眼光放在线下的更聪明?因为他们看懂了人类经济与生活发展的趋势:从线下到线上,现在又慢慢转向线下。
当年我们听着磁带和cd,今天我们会去听演唱会;以前我们会看类似“东京印象”这样的节目,而现在我们更愿意每年去日本好几趟;曾经的辉煌一时的“新华书店”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而今像”言几又”、“西西弗”、“钟书阁”、“猫的天空之城”这样的创意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展露头角……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两个字“体验”。当你有钱又有闲了,你会在家网购吗?你会一个人孤单地听着手机app里的音乐吗?你会拿着那本“孤独星球”翻来覆去地看吗?不会的,你会想着走出去,去真正切切地体验这个活生生地世界。互联网只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与听觉的享受,而真实世界给到我们的是所有的感官冲击,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碰撞,都是无法通过线上完成的。
我有一个美国来的朋友,他定居在上海不到4个月的时间,他开始教一些外国人烧中国菜。他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从每个人收取的单价100元/次,到现在300元/人/次;他从一个月只有一次课程,到现在一个礼拜3-5次课程,仅仅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而更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初到上海的外国人。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这位朋友的天赋和努力,还有他的商业头脑。然而,我发现似乎这背后蕴藏着一个更大的消费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真实的互动和体验了。
如果让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着菜谱做菜,我完全可以做到。可我更愿意去参加我这位朋友的烹饪学习课程,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和更多的朋友一起互动,烹饪的同时还可以认识新朋友,听到有趣的故事。我并不在意教我烹饪的老师他是不是米其林餐厅的主厨出身,我也不在乎他教我们做的菜是不是完全原汁原味。对我来说,我看中的并不是这个。我想大多数来参加我这位朋友的烹饪课程的伙伴,他们看中的更多的是一种“和大家一起快乐地做菜”体验。
我还有一位朋友,她从企业培训行业转行去做了在线古琴教学平台,她在线下有设立专门的古琴体验场馆,共学生们线下下学习交流。如果说我的那位美国朋友,他的商业模式是线下+线上,那么我的这位古琴朋友,她的商业模式则是线上+线下。区别在哪里?前者的重心是在线下,线上只是获取客户的辅助手段;而后着主要依靠线上盈利,线下只是辅助工具。你们觉得那种商业模式会成功呢?我的预测是前者更有发展潜力。而事实上目前看来也的确是这样。我的美国朋友几个月的时间里微信群里的用户数已经有一百多人,而古琴的那个社群,一直都停留在50人左右。其实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我个人对于古琴真的挺喜欢的,而只是因为这是线上教学,让我感觉缺少了对我最重要的“体验”的那个部分。
让我们再把思路收回来一下,我稍微总结一下:在我看来,目前更有商业潜力的其实在于线下,如何给客户打造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感官及心灵体验,是这个商业最终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创意书店、死亡体验馆、鬼屋、烹饪学堂、舞蹈教室、射箭俱乐部……包括我自己在做的塔罗咨询,都应该将更多的感官体验叠加在一起。书店+咖啡+阅读交流+签售+分享会+……=演几又,那么烹饪学习是否可以等于料理+文化交流+社交+团队建设+派对+有机蔬菜?如何让客户在一个场景一个时空里获得最大深度的体验和享受,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也许真的,商业的未来在于线下,在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