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3·读《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Day3·读《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作者: 一一蓝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14:13 被阅读0次
活动招募

第三期·“腹有诗书”7天人文历史共学营:一起深读人文历史书籍,走进人文世界。

「Day3/2020.3.3(庚子年二月初十)《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作者简介:余秋雨  作家、学者,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自21世纪初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

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思维导图

#第三期·“腹有诗书“7天人文历史共学营#

Day3《中国文化课》 召静

再次听到《中国文化课》,不只是书本的内容,对作者也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余秋雨先生的名望很高,我还是想多深究一些作者其人,所以,今天特意去百度查看了他的人生经历,作者积三十年之力撰写本书,为我们梳理清晰的中国文人脉络与精华,非常难得,还好我及时买了一本。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到今天,对文化有了系统的认知,就像樊登老师说的,如果能把作者讲书时提到的那几位文化人的故事了解清楚也算是很不错的了。是呀,这中国文化纵有千古,横有八方,能传承这种文化精神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财富。单听书就能捕捉到很多古人的传奇的故事,可想而知,若细读起来,会是多么美好。其中,我对评价《红楼梦》续的作者为这本书的传承贡献记忆深刻,让我深深感误到每位作者在写作时的匠心用意,由此,我更加珍惜买的每一本书,用心去听每一位智者的讲话。

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无法选择的是血统,必须选择的是文化。正因为血统无法选择,也就加重了文化选择的责任。正因为文化是自己选择的,当然也就比先天给予的血统更关及生命本质。

感恩作者!

Day3《中国文化课》by 王培棉

1、谈谈余秋雨,我最早看余秋雨的书是《文化苦旅》,让我认识了这么一位走得最远的当代文化学者,在当代文学史上,余秋雨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今年有幸有能读到《中国文化课》这一本书,很厚实的一本是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中国文化,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也深入我们的思想层面,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集体的人格,这余老师对文化的定义。

3、这一本书以一个时间轴的罗列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串联起来,让我们感受中国文件的美,更重要的是将每个核心精神进行概括并形成我们必学的内容,最让我们感动的,一位老者在传播中国文化,并且希望代代子孙能去传承并根据时代去创新。

4、这一本书让我们也进行了一次长途的文化旅行。

【问题反馈】

余老师,是通过自己走遍世界各大主要文明并将自己对文化的体会向世人传播的践行者,作为当代的华夏子女我们真的应该放慢脚步多多感受我们的文化,每个人都是传播载体,并将它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Day3 《中国文化课》by 小杜

什么是文化?余老师用很精辟的一句话总结:文化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亲戚伦理,家国文化),它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鲁迅说国民性)。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知道骨子里的遗传基因和性格,都是农耕文明的延续,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有助于清醒认识中华名族特性由来。

 印象很深刻的一点:精神价值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学老子,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所以余在研究文化研究的是大脉,而不是细脉;主脉,而不是支脉;基脉而不是浮脉;定脉而不是乱脉。这点活的很通透。根本上滋养着中国人各种各样的观念,永垂不朽,这样的人数是不多的;标准是:时间上留下价值,被大家所熟知,又得到世界的认可。

对余老师后面提到的2点建议颇有感触:提升公共空间意识;需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是现代中国人目前最紧急要解决的大问题。

之前有老师提倡素读经典文化,用心去连接和感受而不是一味用脑装着,现在能慢慢体会这种感觉。所以面向未来应该轻装上阵,必记得东西不要太多。

 对于培养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和李白一样高贵。生命的全部高贵在于创造,太动人了。这就是作为老师的责任和担当:引领者而不是主导者。

Day3《中国文化课》by 风吹杨柳

最早看过余秋雨老师的书是《文化苦旅》,很高兴这次由樊登老师导读又接触了这本《中国文化课》。

 中国跨越文明的门槛排在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后面,并不是我以为的排在第一。余秋雨老师从“世界读书日”讲到文化超时空的能力,从一幅画说到艺术能打通政治经济隔阂,为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一点一点铺张开来,冰冷的史迹渗透出跨越时空的爱恨情仇而进入整体诗境,立足世界坐标追索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集体选择出儒家、佛家和道家,总结出中国文化长寿的八大原因和三大弊病,也为大家开列了文化书单,让悠悠文脉缓缓注入我们的血脉延绵终身。

这本书已经放入书架收藏,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传承人,只有更深透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

Day3《中国文化课》by 曾燕娟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活动,第一次感受到找到组织的快乐,今天《中国文化课》这本书是余秋雨老先生的又一部经典,学习了本书中余秋雨老师对于“文化”最精简的定义,文化是一种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以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我们要像老子学习对人生的减法,通过本书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有: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与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孔子;和平主义学家一贯主张世界和平且身体力行阻止战争的——墨子;以及好学不倦的庄子;代表长江文化的屈原;还有在英雄时期把诗化语言做到最极致的文学家曹操;还有历史学家司马迁;以及反英雄时期的魏晋名士:阮籍和嵇康的故事;还有反反英雄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唐代诗人四大排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朝文章代表人物柳宗元和韩愈;宋朝代表性文学人物苏东坡;以及宋朝的代表性诗人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元朝元杂剧的出现带出来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元朝的画家黄公望和张择端;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

说到《红楼梦》我真是感到非常的惭愧,因为《红楼梦》是我一直未能读完的一本书,它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长廊里,每读一段我时而是既欣喜又难过,所以一直不敢或是说不愿读完这本书……

【反馈】

本书后面余秋雨老师提出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反思,我觉得非常认同,我们身为当代中国人应该把公共空间的理性执行力真正去身体力行,去共同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中国人!

还有关于文学的创新我也认为是一个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个值得去深思反思的问题!

《中国文化课》这本书将会纳入我的书架!

Day3《中国文化课》by 张苗苗

1.第一次听《中国文化课》

首先非常精辟定义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生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

2. 感触很深,以前总想提高积累自己的文学功底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想今天这本《把中国文化课》给了我指引的方向,历史时期的大文脉大概清晰了一下, 余秋雨老师研究文化研究的是大脉,而不是细脉;主脉,而不是支脉;基脉而不是浮脉;定脉而不是乱脉。这点活的很通透。非常认可他提出的观点。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在细脉上下功夫。到最后还是一头污水。就是整个历史时期有个大概的整体概念。再去慢慢细化的学。突然想起了朝代歌分享给大家: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3.我想我找到了如何去学习,未来应该轻装上阵,必记得东西不要太多。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值得去学习,人生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真的非常认可。

4.学会提升公共空间和创新思维。

5.我们人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有反思,利弊,也就是要批判性思维。

听完本书觉得特别开心,樊登老师说能把本书所提到的学会了已经很厉害了。因为找到提高文学功底的途径了。

【问题反馈】

听书中遇到的问题及想一起探讨的话题:

1.我们自己文学功底不扎实,如何提升我们的孩子?

Day3《中国文化课》by 张艳

余秋雨老师从微观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的故事升华到宏观层面,把整个中国文化拎起来了。同时他又指出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还需改进和不断创新,要站在创新的立场上,我们才能够把生命的最好的东西,提炼出来,才能够往前走,不断突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传承,才能做一个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现代人。   

【问题反馈】

听书中遇到的问题及想一起探讨的话题: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继承发扬还有待升,如街头出现的错别字、街道店铺门头招牌的标准划一,值得我们深思。

Day3《中国文化课》by 李江惜

听完《中国文化课》,已经是第三次听这本书了,但还是感觉很满足。听着余秋雨先生这样整个大脉梳理下来,会觉得很清晰。已经把这本书收入囊中了,真的是很棒的一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图案。真的如余秋雨先生说的,这是一本文化辞典,想起谁的时候就拿起来翻一翻,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何谓小人,哈哈,感觉小人要是变成一个君子,以小人的聪明才智,应该会是一个很厉害的君子。这也就是如今社会,聪明的人如果能把聪明的才智用在好的方面,那将是对社会有着很大的贡献,但若用错了位置,那结果不堪设想。这就是很多人都在说要做一个有能力的好人。

书的最后还说到了反思这一块,在我们不断前进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我们没有走着古人的路,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拥有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才能越来越完善我们的文化和其他各个方面。

Day3《中国文化课》by 佚名

余秋雨老师开篇说,文化代表着生活的方式和精神的价值,它的最终结果是集体人格。这是第一部分,主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华文化的大脉络,以及到家,儒家等流派和各时代的代表人物。接着追索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确认中国文化的身份,诠释经典文本,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结尾说希望我们以史为鉴,轻装上阵,把中国文化当作珍宝,挖掘我们的潜力,传扬中国的文化。

Day3《中国文化课》by 春娇

余秋雨老师积三十年之力撰成本书,深入浅出地梳理出清晰的中国文化脉络与精华。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历代文化巨匠的鲜活故事,使我们在感慨、惊叹、感动、自豪之余,读懂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传承人,我们只有深透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在访谈中有个话题,关于在无人无车的红绿灯路口,要不要等红绿灯,这个问题自己也曾思考过,在无人无车的环境下还坚守交通规则,而有人却不遵守蹭蹭过,是不是显得遵守的人傻?听书以后明白了,是要考虑到那一双双藏在楼群窗户后的稚嫩的眼睛,孩子是会效仿的。所以再微小的事情都需要坚守规则,类似蝴蝶效应一样,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吧~

Day3《中国文化课》by 小树

 余秋雨老师的这部《中国文化课》的内容实在太丰富,绝不是区区百字可以概述的,在此我只做些片面的讲述:

 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总是用一种有弹性的灰色哲学来解答问题。“极端主义分子像英雄一样,站在悬崖绝壁上,许多人认为他们是英雄。但是作为真正的思想引领者不可以这样,你在悬崖上大家参观,了不起的肌肉都被人家看到了。但是如果民众跟了你,民众也就站在悬崖绝壁上,太危险了。中国的哲学就是中国文化要求把大多数中国人带离悬崖,带到一条安全的路上。如果有的时候路不安全,就要在尽量安全的路上,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思维。”

在作者眼中,中庸之道看上去不鲜明,不强烈,说出来的话口号不响亮,句子不漂亮,但是却保全了多数人的生存,也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Day3《中国文化课》by 李英

该书更多从文学角度解读文化,做为文化启蒙是不错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体裁与特色是其经济政治的反映,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体现当朝特色。

中学的时候很喜欢余秋雨,读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但大学之后就对其文章与观点多了些思考。从文学角度看文化或历史,美则美矣,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需我们慢慢去体会。

最后,依然感谢余秋雨先生给予我的文化启蒙。

Day3《中国文化课》by 十月

书架上的它,真是有趣呵!什么书是你书架上的书?书架上的“它”是他/她?信手拈来、随手翻阅的书中又有多少本写进了你与它的故事?我仿佛觉得它像极了我的朋友,我看到它时,便会想起这位朋友,而我的这位朋友可能是书中的许多人,而些许朋友会在我的某一天心血来潮时,进入我的视线和回忆里。

先秦时期的那部分谁会成为我的朋友?是老子?也许是孔子?是墨子?首先我似乎必须承认是孔子(儒家思想),这位老朋友,我跟他不熟,却深深扎进我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种怎样的超凡脱俗,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生与活,桃花源曾在某一个梦里,每个人内心里是不是都隐藏着这样一片天地,我也希望渔人一样逢着,去看看,但我跟渔人不同,我希望寻一处安隅,偷得半日浮生。那是一个值得穿越的小说空间,去得便不回了。

诗词歌赋在有时,每一个人都像一个时间的小偷,偷偷在某一个时刻进入我的诗情画意里,他是李白,是王维,是杜甫,是苏东坡,是李清照,是辛弃疾,是一幅幅画面,我在生活中却总能触景与他们相遇,身处时代的不同,情(镜)由心生,忧国,忧民,伤春,悲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许朋友会在一个不知名的时间与我相见,而我,总会以一种不知名的情感相见恨晚,依依惜别。

跨越诗词歌赋,我又去寻找一种未寻,元曲,我并不熟悉,几乎我的书柜里没有它的影子,我期待有一天我会开始喜欢它,我只从影视里遇见,以及关于它延续至今的形式,我希望这位新的朋友会在某一天会在我的“书架上的它”出现。

从不熟悉又转到了熟悉,那是四库全书到四大名著,这些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朋友的呢?真不敢言了,从小便被熟知,那是许多成长书单里的一部分。

Day3《中国文化课》by 杨灯明

本来打算用倍速音量听书的,后面听说嘉宾是余秋雨,我就全程看完了。

最打动我的就是余秋雨是打算做减法来捋顺我们中国的文化,因为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创新。

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学习知识的积累上,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知识内容。

这点让我看到的是中国传承的一个精神,这才是实实在在为中国文化传承做贡献的知识分子。

Day3《中国文化课》by 张宇球

今天是第二次听中国文化课,上午听的,现在正好利用这个分享的机会梳理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脉,从老子,孔子,到孟子,墨子,庄子,屈原,再到曹操,魏晋名士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韩愈,柳宗元,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关汉卿,王阳明,曹雪芹!从春秋到近代将近3000年的文化脉络,现在有底了,在碰到文化人也不用紧张了!

本书中打动我的2个点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是余秋雨老师讲到嵇康弹广陵散那段,广陵散绝矣,余秋雨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隔着时空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樊老师讲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那本书,这些文化创新者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游戏还在继续!在一个分享到关于红绿灯的故事,为什么不闯红灯,是怕楼上的孩子看到,从而引发出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人,就是在没人的时候也能保持理性,保持觉知!

最后在重复余秋雨老师关于文化的定义与大家共勉;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价值,慢慢形成的集体人格。


编辑/排版 | 一一

内容摘自 | 樊登读书厦门运营中心·第三期腹有诗书7天共学营

相关文章

  • 「Day3·读《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第三期·“腹有诗书”7天人文历史共学营:一起深读人文历史书籍,走进人文世界。 「Day3/2020.3.3(庚子年...

  • 介绍一本书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

  • 【学习分享】熟读这些作品

    【书籍】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 【作者】余秋雨 【学习分享】熟读这些作品 001 更好的读懂古文和经典 方法:经典古...

  • 在路上

    2023.1.1-1.10读的书 第一本:《中国文化课》 想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最快捷的打开方式就是去读余秋雨的《...

  • 读《中国文化课》

    最近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书余秋雨老先生的《中国文化课》。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

  • 2020-04-29

    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史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 为什么中国可以延续到现在? 这本书的核心主...

  • 中国文化对我有什么用?

    我本周重新看了遍樊登读书会解读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给了我一些启发以及感想,我想本周来说说。 《中国文化课》...

  • 享读《简读中国史》DAY3

    享读《简读中国史》DAY3/2021.3.9 1.金句: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 2.理解:感...

  • 我读《中国文化课》

    2019年10月6日,樊登读书会作者光临,邀请到余秋雨老师讲解《中国文化课》。 看视频听讲书,听后...

  • “——读《中国文化课》有感

    我都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看书,名人传,商业书等,除了工作和家庭以外的空闲时间都会看书. 今天要分享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3·读《中国文化课》」读懂中国文化精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kh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