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论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句?我想大部分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应该是全书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是我们学生时代就要求学习背诵的一句经典名言。大部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么?”但他的内涵远大于此。
开篇第一句孔子强调的是“习”,“习”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刻意练习,就是终身成长。
如果没有“习”,看再多的书,也就是识字而不是悟道,听再多的理,只能是辩音而不是成长。
昨天晚上陪孩子玩,孩子突然想到了早上放书包里的巧克力豆还没吃,就提出来要把巧克力豆吃掉。我看看时间,已经过了晚上9点,这么晚吃东西,还是甜食肯定对牙齿不好。
我答复她:“这么晚了还吃糖,会坏牙齿的。”
宝宝不甘示弱的回答我:“我还没刷牙呢,吃完了就刷牙。”
我又坚定的说:“这么晚吃糖,会长胖的”。
这么小的孩子其实并无胖瘦的烦恼,宝宝也不找理由了,直接说:“我就是要现在吃!”
顿时我哑口无言,如果我继续用母亲的权威强硬的拒绝,几个回合的争夺后,势必激发我的吼叫和孩子的哭闹。
眼看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论语的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晚上吃糖会坏牙齿,这是我的主观臆想,并不是即刻的事实,所以这个回答在孩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她根本体会不到我的良苦用心。如果我严厉的回绝她,那就是告诉他别无选择,必须听从大人的教导。如果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会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被挑战了,进而脱离为孩子好的初心,固执于孩子是否服从我的权威。这样下去,我就犯了孔子所说的“意必固我”。
觉知到我即将犯错,立即调整心态,明确自己的目标,我是希望孩子不要这么晚吃糖,而不是要让孩子听自己的话,除了吼叫争执,我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我平静的跟宝宝说:宝宝,如果你今天晚上吃掉这个糖,就叫即刻满足。但是你也就只能吃一个糖。如果你能忍住今天晚上不吃糖,明天白天再吃,就叫延时满足,妈妈会奖励你再吃一个糖,延时满足比即刻满足获得的要多。你是选择现在吃还是明天吃呢?
宝宝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我说:妈妈,我选择明天吃,今天不吃了。
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化解于萌芽之中。而且让孩子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延时满足、什么是即刻满足。
其实孩子晚上想吃糖只是一时的兴起,并不是必须要吃。如果妈妈把这件事臆想为必须,且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就会引发与孩子的权力争夺。
我对孩子的态度始终是尊重的,并不认为我是大人,她是孩子,大人就有权利替孩子做选择。我始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提供更多不一样的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发自内心做出决定。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需要我们结合日常的实际,“学而时习之”,在“习”中不断体悟、反思、迭代、精进。这样才能赋予经典时代的气息,才能在经典的赋能下终身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