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有过几面之缘的丁秀华老师的评选文章里看到新网师的名字,自己从百度查询,然后下载了学习通,在上面浏览了一些信息,想咨询丁老师,又因琐事一直被耽搁。后来寒假里忽在工作群里看见学校发的新网师招生简章,内心很兴奋,浏览全部内容,毫不犹豫的决定要去报名,我打电话咨询办公室主任相关信息,内容时得到的答复是咱们中学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报名相关事宜,你自己咨询他们吧,心中稍有点犯嘀咕,为何大家都无动于衷呢?给办公室同族小年轻发信息,他回复了几句,似乎也无此意,又设法找到丁老师的联系方式,咨询后终于一切报名事宜都已搞定。
自以为最近一段时间自己读了很多中小学必读书目,如《老人与海》,《我是猫》《城南旧事》《朝花夕拾》,《我与地坛》《基督山伯爵》等等小说经典,才勉强凑齐了3000字的阅读史,与其说写的是阅读史,可能大概只能算作是个读后感合集吧。对出生在八十年代农村的我来说,幼年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成长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又缺少书籍的滋养,刚上班时在一所相对闭塞的乡村小学,虽然一直在苦闷犹豫,一直在自我假装勤奋中昏昏度日,尽管每一次我都是最早到校的那一个,即便每次在门房点燃炉子之前,我已经坐在那里,仿佛内心中总觉得想抓住点什么,但似乎没有高人指点,加之自己的浮躁,终于被湮没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之中。
由于自己的年轻,正牌师范学校毕业生在当时的村小学又如数家珍,能够操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规范大气的书写,很快使我的课堂在当地得到一系列好评,也曾获得各种市区两级奖励,连续三年评优工资晋升一级,这在当时的年轻人中足以引以为豪,感觉自己飘飘欲仙,于是读书的事始终被我如弃敝履。就这样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以为这里就是整个天空。
直到现在,在讲台将近20年的我早已失去往日的生机,加之工作的调动,原来的各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
来到新学校也将近十年,回首这十年几乎从没有参加过学校的任何教研组活动,基本没有谁会对你的教学给予指导,所谓听课不过是因为应付一些常规的检查而已,所谓兰青工程结对拜师也只有一纸证书。后来在不知不觉中,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别人名义上的导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所谓的备课组长,而其他实质的内容依然如故。
每到检查教案作业,听到大家因为作业教案次数在和教务处人员纠结争吵,抱怨年复一年不断的抄袭教案做着无用功,却忘记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群活生生的人;看到有人在检查时慌慌张张拿出旧的教案做翻新工作,也暗暗感谢检查者的大慈大悲……大家一拉好弟兄,你我都是一样的。
每一天拖着沉重的步子迈进教室,讲述着自己从教参上抄来的答案,一天又一天奋战在题海里,孩子脸上面无生气,怨声声载道,这也许是很多薄弱学校里共有的特点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你很快就对一切习以为常,可是离退休还将近20年时间,难道都要如此下去?
可记得我们曾经也有过梦想,也曾发愤图强,但经历这人间种种沟沟壑壑、磨难艰辛之后,梦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看着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徒有增长的年岁,内心中有一万种不甘心,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去改变呢?就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加入新网师开始!
很快在31号从公布的录取名单里找到我的名字,内心窃喜,仿佛寻到了梦中的桃花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在这个神圣的殿堂有那么一束光,会为我照亮,会让我豁然开朗!
教育就是人点亮人,在入学培训里,我听到了年近古稀的郭晓琴校长的心声,他说加入新网师就是因为不愿随随便便的老去。当初本以为奔四的我加入这里,早已是个尴尬的年龄,但看到了年过50的马增信老师一路奋斗的历程,读懂了它人生清单的法则,领会了娇艳老师的犟龟龟精神,她最后终会遇见自己盛大的庆典,聆听了周娟老师的时间管理法则,努力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
孙影教授说:一个教师要想优秀,至少要有两次成长,第一次都是基于生存意义上的被动成长,第二次成长才是教师的自我抉择,才能决定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甚至卓越,我们不必在乎第几次成长,也不需在意经历几次失败,日拱一卒也是最大的进步,成长不一定非得别人说了算,只要我们内心充实了,教学快乐了,我们的孩子快快乐乐,足矣!
突然之间我似乎顿悟,新网师教会我们的就是一种信仰,一份坚持,一次蜕变,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在坚守和蜕变中感受生命拔节的力量,然后去点亮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