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要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

要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0-10-13 19:21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知教师,作者:魏智渊

智力上的紧张感,就是我们所谓的「专注」。今天老师们一同观摩了潘校长的课堂,感受到学生在课堂的专注,这种专注是因为教师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环节,学生为思维上的顿悟而欣喜。我们要努力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设计出有挑战力的课程,投入挑战性的学习,尤其是反思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本文,相信有更多深入的思考。

一个健美达人,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与一个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

在于他们的肌肉是紧张的,有力的,彼此间结构井然;而普通人的肌肉是松弛的,散漫的,并且有大量多余的赘肉。他们一旦运动起来,就像性能良好的汽车,瞬间就能提速并且保持灵敏,极具有爆发力;而普通人一旦行动起来,则是懒散的,迟钝的,很难围绕一个目标调集身体的能量。并且,健美达人和运动员,往往更为动静适宜,当他们休息时,会比普通人更为放松,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而普通人则往往连休息也很难彻底,充满了各种因未经训练而带来的扰乱。

那么,如果我们把肌肉换成心智呢?经过训练的心智,与一般的心智,究竟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经过训练的心智,能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而这一点,是区分优秀者与平庸者的一条核心因素。

1

智力上的紧张感,就是我们所谓的「专注」。

人在专注状态下,常常是忘我的。因为这时候主宰我的,不是我的情绪或本能,而是目标或外部事件(物)。

例如,疲惫的你站在拥挤的地铁上,突然,附近有一个人收起了手机,似乎要起身。于是,你的大脑突然就兴奋起来,一个目标产生了:抢占这个座位!然而,围绕着这个目标,你需要做出一连串的判断与尝试:

1.他是要在这一站下车吗?

2.如果他要下车,根据列车行驶的判断,他多久会朝车门边移动?

3.他周边的人,谁最有可能抢占这个座位?如果我采取行动,抢占这个座位的概率有多大?

4.旁边有老人或孕妇吗?哪怕旁边有任何一个女人,要跟她们抢占,也会增加我的道德压力。

5.我移动到这们座位旁边,大概需要多久?

6.我要怎么移动,才能显得像是漫不经心,而不让周围人看到我强烈的动机?

7.如果别人比我反应更快,抢了座位,怎么办?我如何才能避免尴尬,将自己抢座位的动机遮掩起来?

……

接下来,一切都很自然,你只是很自然地摆动了几下身体,选择了一个适合的角度,等这个人站起来的一瞬间,十分巧妙地利用他的身体作为阻挡,从另一侧伸出脚去,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身体的转移,目无表情地坐在了那个座位上。

「耶!」你在心里为自己欢呼了一声。然后,你的大脑和身体彻底地松弛下来:是不是应该眯一会儿休息一下了?

这就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引发了强烈的动机,原来松散的、各不相关的环境,在智力的作用下,被迅速地结构化,成为达成目标过程中的相互关联的资源或阻碍,并被有效地加以利用或排除。就像健美达人训练身体,利用自身的力量,消除掉不必要的脂肪,加强相关部分的肌肉,等等。

如果你在工作日天天需要坐地铁,那么,你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拥有越来越强大的智慧。你知道哪节车厢人少,每一站人流的情况,知道自己上车后应该移动到什么位置,如何判断一个人多久会站起来。

2

如果要为许多老师的智力画像,那一定是大腹便便的,极少见到智力上的健美达人或运动员。

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

一个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的老师,常常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哪怕以知识为中心,将整个认知环境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场域。

他们智力松弛地走进教室(甚至常常迟到),对于每一次和学生见面,缺乏一种设计感。散漫地打开电脑,众目睽睽下开始寻找和操作PPT。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走神,那是「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小动作,那是「不遵守纪律」,学生没听懂,那是「笨」,「我都讲了几遍了?你简直就是个榆木脑袋」。考试成绩不好,那是不努力;不努力,那是父母有问题,原生家庭影响了孩子。总之,最后就是叹息一声:「这届学生不行!」「一届不如一届了!」

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导致了大量的「路径依赖者」。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举个例子,有多少老师,真正地研究过课程标准?更不用说将课程标准结构化和内化,与自己的每一节课建立一种默会的关联。

先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

然后给予一个解释:工资太低了,管理太死了,应试教育没得办法,这届学生不行,现在的家长也不尊重老师……总之,都是他人造成的。

最后,低自尊而敏感易怒,低人格而热衷于评判。

我曾经说过,好的老师,或者是导师,或者是教练。教练型的老师,就是我经常说的「问题解决者」。给他们一批学生,他们的目标是,让这批学生穿越一定的时间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标准。然后,教练的一切行为,都带有很强的设计感。他会控制环境与文化,通过必要的设计和反馈,来促成目标的实现。

也因此,教练往往是严格的。上课结束了,不代表学习结束了,只有当你达到目标,才是结束。如果没有达到,对不起,请延长时间,并经受更苛刻的练习。在目标的指引下,无论学习者,指导者,都必须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目标。

3

与智力上的紧张感对应的,是情绪上的紧张感。

这就是所谓的「焦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是二货,不是武松。武松也和常人一样,吃了一惊,酒醒了一半。但是,接下来的反应,武松就和一般人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就是训练的差别。经过阳谷县教研室的师资培训,武松可不只会干酒,同时也会干架,所以艺名叫……这届学生不行?接了班就得上啊!洒家可不能让什么湖北人陕西人笑话!

然后武松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紧张状态。这种紧张,如前所述,本质上智力上的兴奋感。这时候,占据武松身心的,是怎么把老虎干掉,是这个目标,在主宰他的全部注意力,调整自己的专业行为。

亏得是武松,要是一般人呢?

就容易陷入情绪上的紧张:妈呀,我的妈呀!

如果允许老虎暂停片刻,给他一些反应时间,他会怎么反应?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这条道少说也走了十多次了,怎么就碰到这么一个班?不,说错了,这样一只大老虎?你妈生你不能小一点吗?不是说猫是你师傅吗?那个阳谷县令真不是东西,一个老虎都解决不了!老虎啊老虎,你能不能不吃我?

情绪上的紧张感,到了极致,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我闭上眼睛吧,就当老虎不存在!

这种紧张上,会减缓行动力,甚至让人完全丧失行动力。浑身僵硬,惟独腿是软的,只能当成老虎的午餐。

处于焦虑状态,人往往是敏感和易怒的,容易抱怨和不宽容的。如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很容易陷入焦虑,或者说,情绪上陷入紧张。

当然,智力上的紧张感或兴奋感,往往伴随着情绪上的紧张感,但是,当情绪上的紧张感压倒一切时,智力就退场了。久之,就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

4

能让自己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智力习惯。这种习惯,要从小加以培养。

培养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刻意练习。

自主性是说,要让孩子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只有孩子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他才能够训练自己围绕着问题,朝向某个目标,来研究环境中的诸要素,找出关键因素,分析环境中有意义的结构,并最终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且处于不断调整互动之中。

丧失自主性的孩子,只是一个活动木偶,在成人的指挥下,重复一些单调的动作,以达到成人的目标。而成人之所以这么做,据说是出于效率和避免失败。但是智力的训练,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浪费的基础上的。

例如,孩子要进入研究性学习,可能写出来的论文不堪看,就像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小板凳。甚至孩子还可能抗拒,厌倦,逃避,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研究的种子,就会在孩子身上扎下根来。不指望这个,难道你指望题海训练么?

刻意练习就比较容易理解。所谓的「刻意」,本质上就是专注。而专注的含义,就是对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问题的各要素,进行详细的考查和分析。未经过足够数量刻意练习的人,其思维往往是散漫的,思考问题是不缜密的。

另外,我曾在《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的想法可能很有问题啊......》一文中说过,要引导孩子更关注学习本身,而不是分数或排名,也是因为前者容易把孩子引向有效的智力训练,而后者,经常会导致孩子和家长无谓的焦虑,反而妨碍了深度学习。

教师发展也是如此。

面对一个班级,一个学科,哪怕是一次考试,要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把信送给加西亚」。送多了,不但能力强了,责任感也增加了,并且,是一个道德上更可靠的人。

5

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们常见的,是各种拖延与松弛。这部分地来自于人类的天性,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说:「许多人为了逃避思考,宁愿去做任何事。」(即现在网络上经常说的「低品质的勤奋」)部分地来自不恰当的制度环境。例如,如果学生的时间都被填满了,那么,思考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乃是一种少而透的训练方式。人的智力不可能一直保持在紧张状态,越是经历类似高峰体验或心流的时刻,越需要漫长的休息(包括工作性休息),这是智力的特征之一。例如,我在工作中消耗了大量的智力,那么下班买菜时,就不会在菜市场运用智力讨价还价,因为你的智力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观察一节课上学生的智力运用情况,可以下课去观察。凡是下课是喧闹的,高概率地判断,刚经历了一节没有多少智力含量的课。课间喧闹的最大原因,并非出自孩子天性,而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身体紧张,头脑放松」。

教师这项工作的艰难与乐趣都在于此。

我们需要设计出有挑战力的课程,刺激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们需要投入挑战性的学习,尤其是反思性思维,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智力。

这不仅是成长中的孩子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最高的可能性向我们发出的召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qb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