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真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要远离两种无明,第一种无明是所知障,第二种无明是烦恼障。远离这两种无明时,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觉性了。”烦恼障可以逐步解决,但所知障是自己不知道的,这个怎么办?
答:所知障需要有人帮你点一下,你才能够知道。所知障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性观念,在你的心里面,认为理所当然就是如此。它像常识一样,就应该是如此,本来就是如此。但其实它是不符合真相的,不符合空性智慧的。从实现超越的角度是需要去打破它的,需要你超越出来,需要你突破出来。虽然你可能理上会知道,我要超越,我要突破,但是这种惯常的认知,它让你会自然会有这种想法,但是你又不知道。你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观念和知见是错误的。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有老师,有过来人帮你点一下,然后你很快就明白了。
问:意思是说,一是自己的作用,另外需要老师的作用,二者结合起来。
答:是的。首先你对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基础,然后实修也要进入到一定的深度。这时再去破这个所知障,在这个时间点,老师去点破才有意义。刚开始帮你点破也没有用,因为你还没有深入进去。所以在什么样的阶段,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看因缘条件。
2
问:我们很容易产生评判心,评判并不是不好,它能让我们亲近善友,远离恶友。生活中经常产生评判心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自责。实际操作的时候,如何去面对这个评判?
答:评判心和分别心,你要善加选择,它同时是一种智慧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东西它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要善用正的方面,然后让反的那个方面所产生的障碍消除掉。所以说分别心是要破除的,但妙观察智却是我们说需要的。
什么是妙观察智?就是你要善加分别。在佛教经典中有一句话,“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你站的高度是在空性智慧那里的,同时你又能够清晰地知道所有事物的差别相,知道它为什么不同,知道你应该去做什么?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但是你的心仍然是安住在空性这个层面没有动摇的。在你还没有见到真心,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空性的时候,这时,其实就是知道什么是符合这个文化所倡导的,在这个文化中,除了我们会去讲最究竟的智慧之外,其实任何一种向善的文化体系,它同时还有一种去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标准、规范和原则。比如说我们要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然后一直走在向善的方向,远离能够污染我们的、会使我们生命堕落的人事物,远离他们。这时就不叫分别心。虽然它本身是分别,但它不是那种能够带给我们烦恼的分别。当我们说一种东西的时候,比如说什么是分别心,它其实不是指这个事情本身到底是不是分别心,而是指最终带给我们生命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因此而生起了烦恼,生起了痛苦,那么这种分别心就是要破掉的。但如果能使我们的生命向善、向上升华,那么它就是你的工具,它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世间法的智慧。
当你见到真心之后,这种智慧仍然可以作为你应对世界、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工具,你仍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包括死也是空性的,从本质上讲就没有所谓的死,但是你仍然不能去杀人。虽然从根本上讲,你根本就杀不死他。他的身体看似死亡了,而他的生命会进入下一个阶段,他并没有真正地死,但虽然如此,你也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会给你自己的生命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那么这个就不叫分别心,而是你善加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对于评判,也同样如此,需要看对我们的生命,具体影响的效果是什么?如果你因为这种评判或者分别,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绪中,一种烦恼中,你就要及时地警觉,这个评判之心是需要破除的。如果这种评判和分别能够让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升华,那么你就不用去纠结,它就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