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60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17:26 被阅读0次

    2023-10-8 六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20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一章虽然比较短,但是名气比较大,因为在开篇第一句就首先提到了《关雎》。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大家都很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原本它是一首情歌。大家注意,诗经里边的所有内容都是歌词,都是用来唱的。所以呢,我们今天读起来这个诗经大部分,是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虽然有一部分,我们读起来不那么押韵,很大的可能是由于语音的变迁,用我们普通话来读就感觉有点拗口。
    但是呢,他的语言之美,汉语的语言之美,体现的是比较充分,用淋漓尽致来形容都不过分。
    《关雎》这首情歌,写的是一个贵族爱上了一个女子,并想象如何去追求她。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婚后的生活又是如何美妙。同时,又在想象追求不到又是如何的忧郁和悲伤。这首诗呢,抒发的感情很有节制,不像“郑卫之音”那样淫,那样过分而没有节制。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在这里,是以《关雎》为例来进行说明《诗经》的特点。也就是说用《关雎》指代整部《诗经》。
    在这一章里,孔子是在说《关雎》,或者说《诗经》,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在这里不是今天我们汉语里边说淫荡、淫秽这样的意思,而指因为过度而错误。简单的说就是泛滥。
    比如我们今天有个词,淫雨霏霏,就是指长时间的下雨而导致的泛滥成灾。
    “乐而不淫”,就是说《诗经》在描述快乐场景的时候,很快乐,但是并不泛滥;很美好,但是而有节制;不会让你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同样呢,“哀而不伤”,说的就是《诗经》所表达的这个情思,能够唤起我们的愁绪,让我们感受到难过,但并不是悲伤。
    啥是“伤”呢?古人已经给予了一个明确的解释,“哀之过而害于和”才叫伤。就是哀痛太过了,打破了原来的和谐,那就是伤。就是受到了伤害的意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际上就是孔子的一种文艺观。他认为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干啥都不过分。实际上,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另外一个核心了,就是“中庸”,不走极端。
    我们如果学习过《黄帝内经》,就会了解到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那一种情感太过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在自己的文艺观里边就明确指出,“中庸”才是美的关键。
    我们知道孔子呢,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虽然有这样的观点,但是有时候他自己呢,也不一定就能做到。比如,这个孔子在齐国曾经听到了《韶》乐,以后呢,是“三月不知肉味”儿。就是说他听听到了《韶》乐以后,为之沉醉,以至于后来,三个月内都吃不出肉的滋味儿。当然,这个三个月,不一定就实指,就是指很长时间吧。
    那孔子这算不算“乐而不淫”呢?显然不是,一首歌听完,你连续几个月沉迷其中,也真的是泛滥成灾了。当然也真正说明这个《韶》乐呢,他的艺术魅力是有多么强大。今天我们听现在的音乐作品,顶多听个几遍,或者是单曲回放顶多也就两天,这事儿大概也就翻篇儿了。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呢,是非常悲伤。历史上记载,是“哭之恸”,就是嚎啕大哭,这个画面感很强,我们都能够想象出来。那么孔子对《韶》乐的喜爱,他无法掩饰;对颜回的悲伤呢,他也无法抑制;他的喜悦和悲伤都像潮水泛滥一样喷涌而出。从中我们看他也没有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但也有一种观点说,孔子他的快乐是发自本心的快乐,那他的难过呢也是发自本心的难过,没有假装,没有伪善。这样,也是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呢,不够准确,不能因为是孔子的行为,我们就极力的去美化,去掩饰它的不足的地方。
    总之吧,从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这些君子,也就是贵族,他们认为是应该用礼乐来节制自己,应该是乐而有节。孔子就通过赞美《关雎》来表达了这种文学艺术的观点。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一章。孔子通过对《关雎》或者说对《诗经》的评价,它除了具备了政治的意义的同时,还说明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
    铎罡 书

    张居正直解

    《关雎》,是《国风》诗之首篇。孔子说:“凡乐音不和乐,则不足以畅意;不哀婉,则不能以感人。然又贵于得中。若乐之过,则有淫荡邪僻之声;哀之过,则有忧思燃杀之病,而失其性情之正矣。惟有《关雎》之诗,其发之咏歌,而被之管弦者,优柔平中,虽欣然和乐,而不至于淫荡,虽凄然哀婉,而不至于悲伤。听之使人欲心平,躁心释,而足以为养德之助,诚盛世之遗音也。”盖诗本性情,乐以彰德。《关雎》之诗,咏后妃之德也。昔周文王之妃太姒,有圣德,不妒忌,忧在进贤,不淫于色,旁求淑女以配君子。求之未得,至于寤寐反侧而不能安。求之既得,则以钟鼓琴瑟乐之而致其喜,其德之盛如此。故其发为声诗,自然中正和平,而无过淫过伤之病,是乐音之和,本于后妃柔顺之德,后妃之德,又本之文王刑于之化。学者玩其辞,审其音,则所以基化闺门,而御于家邦者,必有得于言意之表矣。

    〔按〕一首情歌,联想到后妃之德,古人真能扯。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对于《诗经》开头第一篇的评论。

    孔子说:“《诗经》开头的第一篇《关雎》中所叙述的内容,在让人快乐的部分,并不过分;在让人忧伤的部分,也不过度。”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如果不先了解内容,就很难判断孔子为什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下面就简单解释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段先从河中沙洲上鸟儿的求偶叫声讲到君子要找色德兼备的淑女当配偶。“好”要念成“好坏”的好,“好逑”,是“最好的搭配”或“绝配”的意思。这是男主角个人的主观愿望。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段从采荇菜讲起(可能有着希望自己有“幸”的意味),讲到暗恋之苦,不管睡觉还是醒着,都希望她能响应自己的情感。可是偏偏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响应,所以就睁眼闭眼都想着忘不了,到了辗转难眠(像被臭虫叮咬一样难受)的地步。这是女主角没接受男主角的追求以后,男主角的行为反应。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段有人说是自称“君子”的男子修成正果,所以通过琴瑟先做朋友,然后再进一步敲锣打鼓完成婚配嫁娶。有人说这还是这位写诗男子的幻想,没发生婚配嫁娶之事,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求之不得”。可是这位男子并没有气馁,仍然想用“礼乐”来取悦“窈窕淑女”。这种解释比较合理,也比较励志,不会因为对方的拒绝就怀恨在心,甚至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而会反省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的价值,让对方回心转意。

    黄怀信把孔子的话搭配《关雎》的段落解释得十分妥切:“‘钟鼓乐之’是乐也;‘琴瑟友之’,是不淫也。‘求之不得’,是哀也;‘辗转反侧’,是不伤也。”

    因为《诗经》从来就有不同的解释法﹝这叫作“《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如果从字面看,当然比较简单,就是一首男追女的情诗,不同的解释只在于“那位君子到底追到了窈窕淑女没有”。有些古人偏偏要说这首诗是在“歌咏后妃之德”(邢昺和朱子),我是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

    古注认为,孔子说这话是要反驳当时人认为这首诗太过“淫”和“伤”。而且还说“乐而不淫”是因为君子“乐”的不是淑女的“色”,而是她的“德”,也就是“贤贤易色”(《学而篇》)的意思,这点我同意。但是说“哀而不伤”是“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这里的“淫”,不是现在“淫乱”的意思,而是“过度”,乐的过度就是“淫”;“伤”也同理,是“哀过了头”。这里蕴含着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后人说“发乎情,止乎礼”是很精简的诠释。这是最早“情绪管理”的教诲,而且从男女之情教起。只可惜弟子记载得太少,让后人对于男女之间的问题,变成没人注意的大学问。

    传说孔子晚年曾经对《诗经》做过整理。如果这种说法属实,孔子将《关雎》这个讲男女关系的诗篇放在首篇,就是用心深细了。《易经·序卦》就认为这是在天地、万物之后人际关系中第一 重要的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记·郊特牲》也说:“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礼记·昏义》也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礼运》还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也正因为这些强调“男女”关系先于“夫妇”和“父子”关系,所以我认为《学而篇》中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应该改为“男女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才对。我教爱情社会学超过二十年,就是希望弥补这个缺失,希望在感情问题上,大家都能学到如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这里还是谈“礼”,特别是“礼”和“情”的关系。《礼记·礼运》说过:“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也说过“缘人情以制礼,依人性以作仪”,就是表现出这两者的关系。这也是现代人说的“情绪管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还是一个很好用的“中道情商”的标准。

    辜鸿铭解

    中国女性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品质,使中国女性拥有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女性所没有的魅力,也许有些国家的女性也具有这种品质,但只有在中国女性这里,这种品质发展到了最完美的程度,以至于在别的国家根本找不到。我说的这种品质用两个汉字表述就是“幽闲”。我们不妨将其翻译为谦逊和悦(modesty and cheerfulness)。汉字“幽”从字面上意味着休养的、隐居的、隐秘的,而“闲”的字面意思是“闲适和悠闲”。对汉字“幽”来说,英语“modesty”(谦逊)和“bashfulness”(腼腆)仅能给一个关于其意境的大概印象,德语词“sittsamkeit”(谦逊、端庄)和它意义更近一些。但是可能法语词“pudeur”(羞怯、知耻)更接近它的意思。我在这里所用的这个pudeur(羞怯、知耻),这种腼腆,这种被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是所有女性品质的精髓所在。一个女人身上pudeur品质越多,她也越发女人味——越发女性化,事实上,她就成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女性。相反,如果一个女人丧失了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丧失了腼腆品质,丧失了pudeur,她就丧失了她所有的女人味、女性气质,如果那样,她的芬芳、她的香气就变成了一具皮囊而已。因此,正是这种pudeur,这种在中国女性典范中被汉字“幽”所表达的品质,使得或者应该使得真正的中国女人从内心深处感知到,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是错误的。从中国理念来说,站在高台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面前引吭高歌是不体面的,哪怕是在儒学联合会的大厅。相反,正是幽闲,这种对隐居的爱,这种对招摇过市敏感的抗拒,这种中国女性典范中的pudeur,才赋予了中国女性一种其他国家女性所不具备的、一种比紫罗兰的芳香、比兰花难以言说的芳香更甜美的芬芳。

      《诗经》的第一篇,我相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歌曲,我两年前曾在《北京每日新闻》上翻译过,那首诗这样描述中国女性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鸟儿在天空相互召唤,它们徘徊在河那边的小岛上。一位少女是那样的温婉可亲,啊!她正配做我们王子的新娘。)

      “窈窕”一词和“幽闲”一词具有相同的意义,“窈”的字面意义是隐退的、温顺的、腼腆的,而“窕”则是有吸引力的、和悦可亲的。“淑女”意思是一个纯洁的、贞洁的女孩或女人。这样你从中国这首最古老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典范中的三个基础品质:对幽闲的热爱;腼腆或pudeur(羞怯、知耻),由debonair(和悦可亲)表达的无以言说的优雅和魅力;最后是纯洁或贞洁。简言之,真正的、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腼腆的,即拥有pudeur品质;有吸引力且和悦可亲的。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典范——真正的中国女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6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r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