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理解真的是一件有些“棘手”的事情。
在阅读中(中英文都是如此),孩子可能在看每一个汉字/每一个单词,似乎“阅读理解”正在发生,但是你应该知道,有时候你的孩子并没有在思考(没有沉浸其中)。
我个人觉得这种状态不是很美好,特别是在一些孩子该去思考和理解的文本上,孩子浮云潦草的读完,总觉得有些遗憾和欠缺。
通过提问帮助孩子深入阅读
在学校的语文和英语课上(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是如此),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家里,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阅读理解,存在这样几个难点:
1.孩子配合度可能不会很高。
2.家长和孩子没有形成一致的“阅读思考模式”,没有办法在这一问题产生共鸣。
3.家长提问题的水平实在是太糟糕(或者说提问题的质量不是很高)。
4.部分家长认为打断孩子阅读的完整性。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家庭阅读时,很多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尴尬而无助。没有解决方案吗?其实是有的。
家长读书给孩子听,先把这个模式建立起来,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干脆就认真的读。
当孩子开始习惯和接受“家长读书给孩子听”的模式之后,再引入思考和讨论的模式。
有人说,带着目的性的阅读是无耻的。
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阅读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孩子阅读的各种书目中,自然也应该有粗读和精读之分。对于孩子应该精读的书,为什么不精读呢?
如何提问?
如何通过家长的提问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型,我有这样的一些建议(实践有效):
一、提问题不一定要在阅读结束后才进行。
在孩子读某本书或者某段文章之前提问是很好的策略之一,带着问题读书。
在语文和英语老师的阅读理解建议中,第一条就是让孩子们先去看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对某段文章有困惑(不少孩子是有问题/读不懂直接跳过),应该鼓励孩子停下来问。
1.作者在说什么?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吗?
3.是哪里让你产生了困惑?
4.把你不明白的说的更具体一点?
还是以自己最近和孩子在读的《神曲》举例。
最近和孩子读到了《炼狱》篇,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但丁和维吉尔在进入炼狱的大门时,门口会有三块不同颜色的台阶?三种不同颜色的台阶代表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一般家庭的大门口的台阶的颜色是相同的?
在读到这里时,孩子自己停下来问出这样的问题。
其实当孩子问到这里时,我内心是激动的/欣喜的/狂躁的,因为我知道她在思考,而不是我读,她听,当听故事一样。
我:这三种颜色的台阶肯定代表着某种特别的含义,这是通向炼狱的门口,只有值得救赎的灵魂才能进入炼狱,你怎么认为?
孩子:那这三种颜色的台阶肯定代表着什么呢?我觉得白色可能代表纯洁,黑色代表恐怖,红色代表希望。
我:白色的台阶是第一层台阶,像镜子一样能够让你看清自己。黑色的台阶让灵魂悔过,反思过去。最后红色的台阶代表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热情。
孩子:和我想的差不多,这些作者们写文章,总是喜欢隐藏很多的内容,说的干脆直接一些多好……
其实,当孩子真的爱上阅读,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获得很多快乐时,家长的提问策略就可以多元化。因为孩子真的在思考(针对精读文章),而家长也不必介意是否会打断孩子,就算打断,他们也很快会找到自己的节奏,真的没有那么多矫情的事情发生,什么孩子不快乐,阅读被中断等等。
有问题就请问
二、“why”开头系列的问题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提问,但是问的问题没有什么技巧,就不能带动孩子脑瓜子转。比如:
1.主角叫什么名字?
2.主角去哪里玩啦?
3.他们在哪里玩?
这些问题太过简单,不具备让孩子进入“思考模式”的深度。但是如果把问题替换成“why”系列开头,那孩子就能被带着“起飞”。比如:
1.为什么你认为主角会这样做?
2.为什么主角会这样来解决问题?
3.为什么主角会选择原谅?
4.为什么主角会很讨厌吃鸡蛋?
为什么系列的问题,更容易带着孩子思考,在为什么系列的问题中,孩子会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属于他们的理解和感慨。
“why”系列问题的提问,对家长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要懂孩子所读的书,在孩子阅读之前家长就已经阅读完毕,这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或者没有认真去做的,所以在提问上也就无从下手。
三、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必唯一
在课堂上,在应试模式中,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但是在家里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在一些阅读活动中,我更喜欢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做?
1.我觉得和孩子一起讨论的过程是“伟大而精彩”的。
2.孩子不必有负担。这些讨论和问题没有带给他们压力。
在提问中,我还喜欢加上“你怎么看?”“你怎么认为?”“你为什么这么认为?”这样的提问模式其实在传递我隐藏的某些观点。
孩子的思考和观点,比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来的更重要。
而且这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会导致和孩子之间更多的对话。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这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不必有标准答案
比如:
我:你认为主角在现在这种状态下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孩子:害怕和孤独。
我: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孩子:因为她被同学们孤立了,同学们都不和他一起玩,我在学校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好朋友不和我玩,和别人玩,我就有这种感觉。
我:用你自己的感受/经历试图去理解文章中的某个角色的“情感体验”,这就很了不起,这是很了不起的本领……
这就是“共情”,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一定都能“共情”,但是家长如果更多的和孩子去探讨这些“感情表达”的部分,这样孩子才能沉浸其中,才能“被共鸣”,思考的模型才能被建立。
真的,对孩子来说,思考的模型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
而阅读,真的只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