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之《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怎么去做呢?
“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什么是眼睛向下呢?是从群众中来,但群众中去。问计于民,肉食者鄙也。群众在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是最懂社会生产生活的。
“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只能了解偏面的,狭隘的情况。“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即应当是业余骨干和群众。应该持什么态度呢?“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若是自己趾高气昂,高高在上,下车伊始就开始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那么谁还会理你呢,会反映真实情况,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呢!“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人数贵精不在多,要是真正有经验的人。不过人太少也不行,若是只有一两个人,恐怕会因立场问题从而出现一己之见;如果太多,则恐怕使会议七嘴八舌,若是调查人能力不足,反而会导致议而不决。依据毛主席的能力,我想是几十人,上百人的调查会都能驾驭得了,但他为什么只提出3-8人呢?我想是因为他是为了帮助那些保存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同志,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的领导。对于这些人来说,依据他们的能力,3-8人就足够了。“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给予时间才能让被调查者有准备,有思考。有调查纲目,才能让调查者有目标,被调查者明确调查目的。那为啥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调查者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判断,口问手写有助于理清思路,同时避免忘记关键点。真理越辩越明,解决之道往往在讨论中出来。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