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洗尽铅华见本真

洗尽铅华见本真

作者: 氤氲兰香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3:52 被阅读0次

    曹公奇老师在描述心中的蓝天时说:“蔚蓝的天空,清澈亮丽,明净纯新,就像刚刚在清水中洗过一样,让人赏心悦目,舒畅不已,和煦的阳光下,白云在自由自在地飘拂······”这何尝不是他孜孜以求的语文的天空?在清水中洗尽铅华,尽显语文自然本真的面目。本文尝试从语文课程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谈谈对“本真语文”的理解和体会。

    一、本真的视野:追寻语文课程的广阔天地

    曹公奇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有着广阔的天地,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语文学习不只是课堂,也不只是书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倾听、倾诉、对话、交际、生活、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都可以学习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留意学语文”。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课程理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曹公奇老师力求做到课内课外有机勾连,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视野更加广阔的课外。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在反复诵读,仔细研读,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学生积累了文言词句,领悟了内容要点,赏析了文章语言后,曹老师还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选一个同学们热心的焦点话题,如要不要玩网络游戏、要不要打扫教室和校园卫生等问题,分成正反两方,积极收集材料准备辩题,在班会上开一次辩论会。一道作业题把学生由课本引向了实践。当然,这一课程理念,一直贯穿曹老师的阅读教学始终,在《阅读教学的四重境界》一文中,曹老师再次强调这一课程理念。例如:教学《美丽的颜色》,曹老师在带领学生充分深入地理解课文、领悟人物精神实质、学习人物传记写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的浓厚兴趣;教学《关雎》《蒹葭》,在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领悟诗情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它诗歌。以一篇的教学带动的往往是学生对一类文章乃至整本书的阅读,曹老师总是这样让课堂很自然地朝着学生阅读需要的方向延伸。教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样的教学,在曹公奇老师看来还远远不够。他相信“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才是一部语文书,一部值得一辈子用心去读的语文书。语文,哪里是靠课堂上几篇课文就能教得了的,靠写几篇作文就能学得完的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曹公奇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并教会学生向生活向社会学语文。他让学生到生活到社会中进行直接观察、感受和认识,让学生建立练笔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学生通过大量观察,大量的随笔练习,从生活中获得了语文课堂难以学到的知识。把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曹公奇老师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语文课程最本真的广阔天地。

    在写作教学中,曹公奇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喜欢的文。不仅如此,曹老师还带领学生从写作课堂中走出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和饱满的激情去享受写作,去享受生活。

    曹公奇老师的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正指向了语文课程——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的本来面目。这给了我们语文教学很多启示:语文课程应该有更适合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抵达生活更深更广的层次,从而多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曹老师也告诫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光不能总是盯在学生暂时的考试分数上,不能把学生紧紧束缚在教材的几篇课文上,更不能把学生捆绑在默写上。让学生的语文世界狭小的令人窒息。

    二、本真的核心:追寻教学目的的教为不教

    曹公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具备了自己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认识并会写足够的汉字,自己会阅读会鉴赏,自己会写作会交流。”更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够在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之后,根据需要自己会继续学习。”只有做到这样才“真正彻底地完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学是为了自己能够独立运用,这是每个学习者的最终极最本真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离开老师之后能够具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继续学习的能力,曹公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曹公奇老师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终身受用”。基于此,曹公奇老师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相对于“读”和“写”,“听”和“说”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被忽略,而在生活的实际运用中,“听”和“说”几乎伴随人的每时每刻,是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原生态,所以曹公奇老师强调:“说话与听话同等重要。”当然,这四种语文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帮学生养成好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曹公奇老师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曹老师认为“只有在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曹老师甚至为参加高考中考的学生研究出一套针对考试的阅读方法:浏览,精读,思考,解答,复查。这套阅读方法不仅为学生的考试阅读也为学生的平时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曹公奇老师认认真真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堂里。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踏踏实实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积累词语开始,紧贴文字,步步深入,走向文本深处。当然,曹老师绝不仅仅走向“这一篇”的文本最深处,而是以篇学类。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深入语言,阅读,深思,感悟后,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读茨威格的《三作家》,以这一篇的学习带动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巩固并运用了读书的方法。

    曹公奇老师的一切为了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老师还会学习的教学目的给我们语文教学很多启示: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而是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

    三、本真的活力:追寻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曹公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无论是名师,还是名校,他们的教学模式,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学习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学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曹公奇老师的这番话,其实也是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这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了,教师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哪些知识是学生理解不透的,需要教师启发引导详细讲解的,弄清楚这些之后,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教学形式。课文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教师怎么可以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形式呢?对那些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从不考虑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曹公奇老师说:“别人再好的教学模式对自己来说都是僵死的。”“真正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最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而不是贴标签、追时髦的‘新型’教学方式。”

    所以,对时下许多人追捧的流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曹公奇老师反对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合作而探究的行为,更反对由此带来的课堂假讨论、假探究,甚至假预习、假作业。对此,曹老师呼吁:“为什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是啊,为什么课堂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不让学生静静地读课文?不让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后,难道自主的学习能力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吗?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功能,也许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不可代替性。

    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学很多启示:首先,文体的不同就告诉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的不同。《中国石拱桥》和《昆明的雨》肯定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吧;其次,每篇课文都是唯一的“这一篇”,即使都是散文,估计《背影》和《白杨礼赞》也不能采用一个套路;最后,学情让我们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不同,就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的需要启发,有的需要讲解,有的小组合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所以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模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唯有丰富,唯有多彩,才符合教学的本真,才符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本真。

    “本真语文”的“本真”,也许就是一个洗尽铅华的女子,明眸善睐,浅笑盈盈;也许就是曹公奇老师笔下的蓝天白云,清澈亮丽,明净纯新;也许就是曹公奇老师笔下的故乡的大槐树,粗大繁茂、永远充满真实的生命的气息。从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到目的再到形式,曹公奇老师的本真语文,无一处不是如蓝天白云的真实自然,无一处不是如大槐树的不事雕琢,无一处不让每一个学生尽得生命的自然、本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洗尽铅华见本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y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