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因为今年报名参加“教育行走”,所以有幸知道了该活动的发起人——张文质老师。
张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的专家,畅销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帮助了无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让许多父母从痛苦走向幸福。多年来,张老师通过把脉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总结出最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奶”“蜜”“盐”三大核心要素,于2017年一月出版新作《奶蜜盐》。
在学习群看到消息后,带着好奇和期待我赶紧购买,迫不及待的阅读,现将读第一章的感悟分享一下:
被爱着,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有妈在,心方安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不管是从学校回家还是在外面疯玩后,一进家门喊什么吗?
对,“妈……”。当发现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会说“爸,我妈呢?”
我小时候还真是这样,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所以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从张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找妈妈,是人类的第一本能需求。
我想,不光是人类吧,或许是生命的第一本能。记得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当时只记得读起来很有趣,小蝌蚪游呀游,遇见鲤鱼,乌龟,最终找到了青蛙妈妈,还记得当时对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兴奋,和青蛙妈妈见到孩子的微笑的画面印象很深,是啊,那个画面多么的温馨啊。
“孩子找妈妈,是在找什么呢?”张老师书中说,孩子找妈妈,找的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本能需求,只有当安全感这种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孩子才会健康的发展。
如果您是妈妈,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经常会问我们什么问题。
我儿子今年9岁了,但是还是经常问“妈妈,你爱我吗?有多爱?你为什么爱我呀?”
有爱在,会乐观
这种安全感,不仅只是妈妈这个人在,而且是带着一颗完全接纳孩子的爱在。
张老师在书中引用的哈弗“面无表情”母婴互动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妈妈的表情是孩子的心情。实验中当妈妈带着慈爱柔和的表情,用愉快的口吻和婴儿聊天,孩子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并手舞足蹈;当妈妈面无表情的时候,孩子开始焦虑,然后害怕的放声大哭。
这一点,在生活中我是深有体会。
我记得是去年,儿子那时候8岁,他有一次对我说:“妈妈,你多笑一笑吧,我看你严肃的时候,就心里怕怕的,看见你微笑的时候,我也很开心,写作业都特别有劲。”回想有时候自己严厉的表情,愤怒的样子,一定很难看,孩子当时心里也会很恐惧,那天,儿子的话,给我上了一课。
作为教了23年学的一位老教师,每一年我都会认识60个左右的学生,通过和学生们的沟通,观察他们的言行表现,我发现,正的如张老师写的那样,哪些表现出自卑、惊恐以及过度没干的孩子要么是父母不在家,他们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要么是父母多用惩罚、指责、比较的不当养育方式。而那些勇敢、独立、自信的孩子,一问就是妈妈在家,并且很爱他们,经常鼓励他们。
是啊,当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感觉,便对父母产生信赖感,他们会确信,自己的要求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回应,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