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每天有大把空闲时间,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荒废度日;
有的人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怕时间不够,和时间赛跑。
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为什么对待时间的行为千差万别?
看过市面上无数的时间管理的书,最后发现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溜走,我们无法让它快和慢,只有通过提高心智,做有积累价值的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获得时间的回报。
任何的改变只有从思维上发生转变,才可能实现真的突破。工具再好也只能是工具。
以下是对我影响最大的4个时间思维,不用逼自己下定决心痛苦地去改变也能产生巨变。
01 给时间定价
这个概念是我今年才接触到的,有点晚,但我的生活也立马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以前下班我爱追剧,每天除了上班和睡觉都在追剧中度过。
第二天昏昏沉沉去上班,甚至上班午休时间也拿出手机在追剧…
结果就是日子日复一日地过,公司升迁永远轮不着我。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一个“时间投资”的概念,上面说到:
真正优秀的人,花时间在他们眼里就是投资,不是随随便便就花出去了,而是想着怎么赢回来。
我当时在想,那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本身很值钱吧,也没当回事。
直到第二次,我在《一年顶十年》上看到“时间定价”的观点,彻底被颠覆。
如果一小时值500元,你就不愿意让时间随随便便溜走了。
比如职场上,如果把时间当投资,就会思考如何把花出去的时间赢回来,工作时就会边工作边学习提升自己,一份时间获得两份收益。
我现在就是给自己定价500一小时,有了这个意识,我的生活不知不觉真的就发生了变化。
当打开手机准备刷抖音时,我会想:把时间花在抖音上到底值不值呢?花这么长时间在上面真的学到东西了吗?
如果没有,我会转向其他收益率更高的事情上,比如开始阅读。
2021年是我认知觉醒的元年,后来的每一天都在这个基础上无限积累和扩张,到目前为止,我看完了100多本书,写作输出40w字,阅读一年多,写作半年。
这些都是因为最初时间观念发生改变带给我的变化。
普通人在没有资本的时候,时间就是你唯一的资本。
对我来说,没有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与其把金钱和注意力放在年化10%的收益,不如投资自己。
把仅有的钱用来投入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升方面,带来的年化收益可能是5000%。
相信我,当你开始大量阅读,1个月、2个月看不到变化,但坚持三五年,一定会和同龄人拉开差距。
就和健身一样,过了一个临界点,就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很喜欢《纳瓦尔宝典》上的这句话:你唯一真正拥有的就是时间。时间比金钱更重要,比朋友更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你的时间就是你的一切。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02 注意力>时间>金钱
这是在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上学到一个新观点:注意力>时间>金钱。
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时没理解,后来仔细一想才发现这句话没毛病。
这个时代,各个App都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成就就在哪。
你要是把注意力放在价值极低甚至价值为零的事情上,你当然会颗粒无收。
但如何放在价值极高的事情上,你的收益自然而然会很大。这甚至跟所谓的努力都没有关系。
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读书学习,就会不断进步;
把注意力放在思考上,认知思维就在不断升级;
把注意力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那惨了,我们把最宝贵的东西花出去了,最终还一点收获也没有。
我们普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无聊八卦上,天天听到大佬们的各种讲话,未来、国际、世界……听得你心潮澎湃。
开眼界很好,但这对于你当下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好处。
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瞎扯淡上,时间很快就溜走了,一天下来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就过完了。
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
有人说:“看起来互联网信息获取容易,每个人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不是,互联网其实是拉大了人知识的鸿沟。
聪明的人越来越聪明,笨的人越来越笨,因为聪明的人他们知道去哪儿获取知识,什么对自己有用。笨的人就淹没在垃圾信息里。所以知识的鸿沟越来越大。”
这句话让我细思极恐,因为它真的道出了客观事实。
因为知道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每次做一件事之前,我会提醒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真的值得花时间吗?
这个问题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时间浪费,甚至改变了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
在这之前,我感觉知识付费就是在等着被割韭菜。
但现在,当我确信自己付出的时间远远大于所得时,或者我做一件事发现完全不值得时,我会考虑外包,把时间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比如,前不久我报了古典老师的一个知识卡片写作课,这个课程灵感来源于《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
如果只是看书,我可能两三天才看完,也不一定能把握住书中的所有精髓。
但这门课程却简单明了且干货满满,让我学完马上就能用,课程质量远远高于我的报名费。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以算得上是我的写作启蒙课,我现在所有的文章都是用这个方法在写作。
这个时候,付费真的就是在捡便宜!我们付费实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
别人把自己的经验用大量时间写成了书/课程,我们用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买到,这不就是在捡便宜吗。
为什么说时间比金钱重要,我想到一个例子:
比如我,作为一个普通打工人,如果更看重金钱,就会盯着工资去,给多少工资做多少工作,结果就是十年以后还在原地踏步。
如果我认为时间比金钱重要,我会在工作期间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在公司的这一段时间里,产生的收益不只是工资,还有很多附加能力,让一份时间获得双倍回报。
如果持有第二种思维,当能力上来了,会发现更多赚钱的机会。
时刻牢记这个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你的人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3 时间等于金钱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听老师和父母念叨这句话,但从来没有人去深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知道要珍惜时间。
直到我看到李笑来老师关于财富自由的定义,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的时间观念180度大转弯。
他说: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这句话值得每个人一读再读,因为里面包含着你实现财富自由的秘密。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再需要出售时间去赚钱生活所需时,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换句话说,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对于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来说,相当于把除节假日外的8小时“批发”卖给了公司,一份时间出售一次,时间一旦停止,收益就没了。
如果普通人想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一定要了解李笑来老师提到的“个人商业模式”问题。
不只是企业有商业模式,我们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打工人)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作家)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创业者和投资人)
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时间打包“批发”给公司,一份时间只能赚取一份收益,时间一旦停止,收益也没了,所以属于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有些人同一份时间做的东西可以出售多次,最典型的就是作者。
他们耗费时间写一部作品,印成书籍,就可能实现“一份时间做的东西出售多次”了,实现真正的“睡后收入”。
虽然我们每个人一开始只能通过打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自己要有一个意识,打工是永远不可能赚到钱的。
“一份时间出售一次,时间停了,收益也停了。”
聪明人懂得尽早给自己打磨一项可“复制”类的技能,越早开始越能提前享受复利效应的果实。比如写作。
因为这类技能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就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
普通人如何利用互联网放大个人的努力?
很简单的一步,耐心打磨自己擅长而且能帮助别人的东西,创作作品到网上,只要内容够好,就不愁没有人欣赏。
有人点击观看,就会有收益,而且看的人越多,你的个人影响力越大。
我第一次知道六神磊磊是在《圆桌派》上,互联网的好处是,你在一个地方了解到一个信息,可以去搜索发现他其他一连串的信息,若你喜欢这个人创作的内容、你会开始关注他的作品,那他的作品零成本又获得了二次传播。
这也给了这个时代年轻人一条真正的公平竞争之路——即使你的阶层和起点不够好,只要你具有能在网络中识别高级心智的能力,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依然为你敞开。
聪明地勤奋,合理地利用趋势,是这个时代科学地改变命运的技术。
04学会记录时间开销
“时间是有记忆能力的,而你不记录时间,它对你的价值,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剽悍一只猫在《一年顶十年》里面提到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天应该对当日的时间投资进行评估,回顾当日时间花费情况,看看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很简单,就是回答5个问题:
今天都做了什么?
所做的事情分别有什么产出?
做这些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
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在时间花费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强烈建议大家看完就行动起来,每天睡前回答这5个问题,坚持下去你会看到变化。
做一件事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长期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长远价值的事,就尽量少做。
写到最后
余华在《活着》中说过: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以什么心态对待时间,决定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