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天听了我的话的人,从此刻起就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也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这是佛家讲的顿悟,人在顿悟之后,瞬间就能感受到幸福,释怀于过去,放下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好像突然看到了光明,了知过去完全没有发现的人生意义所在。
并不是指从这一刻起接受了作者的理论,然后决心按照这个理论去生活就幸福了(这等于是宗教崇拜的意思)。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顿悟是把头脑里散乱的意识点串联打通了,原来随机分散杂乱无章的碎片化认知,在一个强脑电流作用下,全部被磁化,有了明确统一的方向,人生中的苦和乐有了一体化的意义指向,不再是割裂的冲突的经验,个体的意识碎片处于空前整合连接的状态,不再有游离的意识碎片在暗处制造恐惧,于是幸福产生了。
而仅仅认为作者的观点挺好的,这样讲好像很有道理,我应该这样去做,这样也许就能得到幸福......这是在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里,意识并没有达成统合,自然合上书开始生活忙碌之后,读书时的类似幸福感就又丢失了。
当然,要求读者“要么从读书的这一刻就幸福,要么就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也就是要求所有人都能即刻顿悟,是有点强人所难了,放下屠刀之后,可能会去寻找下一个可以抓在手里的东西,并不会即刻立地成佛。顿悟是需要基础和机缘的,同样的话有人会有触动有人则不会,所谓根器不同。
这个基础可能是,过去你曾经苦苦思索过而不得其解,可能是你为了寻找答案而付出的所有时间和心力,可能是你曾经种下的一颗心念的种子…总之顿悟是这些基础之上的化学反应,不是凭空而来的。
同时,即使顿悟,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幸福,因为“理可顿悟,事需渐修”。
有时候,明白了就能处于高的心理能量状态,获得强大行动力去吸引幸福实相呈现。有时候,明白了但由于心理能量不够,还会继续被眼前实相拉扯,继续螺旋式发展,不断重复纠扰-理清的模式,直到最终的清明时刻到来,心的幸福和实相的幸福得以显现。
网友评论